注音符號表 – 國語(注音符號)
注音符號(Chinese 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『Bopomofo』)原本稱為「注音字母」簡稱「注音」在1912 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、1918 年正式發布的一套標準漢語標音符號,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一直以注音符號為國語的主要拼讀工具,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;中華人民共和國自 1958 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符號。現在臺灣國小入學後必須安排10周課堂教學;讓你學會了注音符號,也就是學會了一套自學工具,無論是閱讀附有注音的書報雜誌,或是利用「注音輸入法」來使用電腦或手機,都可以得心應手,受用無窮。
【注音符號】聲符 21 個永遠在上面,韻符 13 個永遠在下面,包含 3 個介符,共 37 個注音符號,介符和聲符或韻符結合時,有時二拼有時三拼上下位置不一定。一般將介符包含在韻符內一塊學習,結合韻是指 3 個介符和 13 個韻符組合的 22 個組合音(又稱二十二個結合韻)。
- 聲符21個:
ㄅ、ㄆ、ㄇ、ㄈ、ㄉ、ㄊ、ㄋ、ㄌ、ㄍ、ㄎ、ㄏ、ㄐ、ㄑ、ㄒ、ㄓ、ㄔ、ㄕ、ㄖ、ㄗ、ㄘ、ㄙ - 韻符13個:
ㄚ、ㄛ、ㄜ、ㄝ、ㄞ、ㄟ、ㄠ、ㄡ、ㄢ、ㄣ、ㄤ、ㄥ、ㄦ - 介符03個:
ㄧ、ㄨ、ㄩ - 結合韻符22個(介符+韻符):
- ㄧㄚ、ㄧㄛ、ㄧㄝ、ㄧㄞ、ㄧㄠ、ㄧㄡ、ㄧㄢ、ㄧㄣ、ㄧㄤ、ㄧㄥ
- ㄨㄚ、ㄨㄛ、ㄨㄞ、ㄨㄟ、ㄨㄢ、ㄨㄣ、ㄨㄤ、ㄨㄥ
- ㄩㄝ、ㄩㄢ、ㄩㄣ、ㄩㄥ
排列順序
1918 年注音字母公佈時,次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傳統,以「見溪」開始,「來日」結束。
聲母 | ㄍㄎㄫㄐㄑㄬㄉㄊㄋㄅㄆㄇㄈㄪㄗㄘㄙㄓㄔㄕㄏㄒㄌㄖ | 介母 | ㄧㄨㄩ | 韻母 | ㄚㄛㄜㄝㄟㄞㄠㄡㄢㄤㄣㄥㄦ |
|
1919 年重新排定注音字母,依發音部位排列。
聲母 | 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 | 介母 | ㄧㄨㄩ | 韻母 | 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|
|
注音符號表一
注音聲母 | 拼音 | 發音 | 注音韻母 | 拼音 | 發音 |
---|
ㄅ | b | 🔉 | ㄚ | a | 🔉 | ㄆ | p | 🔉 | ㄛ | o | 🔉 | ㄇ | m | 🔉 | ㄜ | e | 🔉 | ㄈ | f | 🔉 | ㄝ | ê | 🔉 | ㄉ | d | 🔉 | ㄞ | ai | 🔉 | ㄊ | t | 🔉 | ㄟ | ei | 🔉 | ㄋ | n | 🔉 | ㄠ | ao | 🔉 | ㄌ | l | 🔉 | ㄡ | ou | 🔉 | ㄍ | g | 🔉 | ㄢ | an | 🔉 | ㄎ | k | 🔉 | ㄣ | en | 🔉 | ㄏ | h | 🔉 | ㄤ | ang | 🔉 | ㄐ | j | 🔉 | ㄥ | eng | 🔉 | ㄑ | q | 🔉 | ㄦ | er | 🔉 | ㄒ | x | 🔉 | ㄧ | i (yi) | 🔉 | ㄓ | zh (zhi) | 🔉 | ㄨ | u (wu) | 🔉 | ㄔ | ch (chi) | 🔉 | ㄩ | ü (yu) | 🔉 | ㄕ | sh (shi) | 🔉 | | | | ㄖ | r (ri) | 🔉 | | | | ㄗ | z (zi) | 🔉 | | | | ㄘ | c (ci) | 🔉 | | | | ㄙ | s (si) | 🔉 | | | |
|
一 | 拼音 | 發音 | ㄨ | 拼音 | 發音 | ㄩ | 拼音 | 發音 |
---|
ㄧㄚ | ia (ya) | 🔉 | ㄨㄚ | ua (wa) | 🔉 | ㄩㄝ | üe (yue) | 🔉 | ㄧㄛ | io (yo) | 🔉 | ㄨㄛ | uo (wo) | 🔉 | ㄩㄢ | üan (yuan) | 🔉 | ㄧㄝ | ie (ye) | 🔉 | ㄨㄞ | uai (wai) | 🔉 | ㄩㄣ | ün (yun) | 🔉 | ㄧㄞ | iai (yai) | 🔉 | ㄨㄟ | uei [ui] (wei) | 🔉 | ㄩㄥ | iong (yong) | 🔉 | ㄧㄠ | iao (yao) | 🔉 | ㄨㄢ | uan (wan) | 🔉 | | | | ㄧㄡ | iou [iu] (you) | 🔉 | ㄨㄣ | uen [un] (wen) | 🔉 | | | | ㄧㄢ | ian (yan) | 🔉 | ㄨㄤ | uang (wang) | 🔉 | | | | ㄧㄣ | in (yin) | 🔉 | ㄨㄥ | ueng [ong] (weng) | 🔉 | | | | ㄧㄤ | iang (yang) | 🔉 | | | | | | | ㄧㄥ | ing (ying) | 🔉 | | | | | | |
|
* 結合韻 ㄧㄛ 與 ㄧㄞ 一般比較小用,可能在課本不常出現。
注音符號表二
韻符 Vowels | 介符 Mid | 聲符 Consonants |
---|
ㄦ er | ㄢ an | ㄞ ai | ㄚ a | ㄧ i | ㄗ z | ㄓ zh | ㄐ j | ㄍ g | ㄉ d | ㄅ b | | ㄣ en | ㄟ ei | ㄛ o | ㄨ u | ㄘ c | ㄔ ch | ㄑ q | ㄎ k | ㄊ t | ㄆ p | | ㄤ ang | ㄠ ao | ㄜ e | ㄩ ü | ㄙ s | ㄕ sh | ㄒ x | ㄏ h | ㄋ n | ㄇ m | | ㄥ eng | ㄡ ou | ㄝ ê | | | ㄖ r | | | ㄌ l | ㄈ f | 捲 舌 音 | 鼻 韻 符 | 複 韻 符 | 單 韻 符 | 介 音 | 平 舌 音 | 翹 舌 音 | 舌 面 音 | 舌 根 音 | 舌 尖 音 | 口 唇 音 |
|
* 注音符號的拼音原則,是取聲符的「聲」,以及韻符的「韻」,組合成新的音;即把兩個以上音素正確而緊密的拼合起來,就叫做「拼音」。
拼音有兩個要點:
一. 聲母應該直接按照音標的音值來拼讀。
二. 聲母與韻母之間不能有間隔停頓,務必快速拼合成一個音節。
拼音可根據注音符號數目的多寡分為單拼法、雙拼法、三拼法。
- 單拼法:
是僅用一個注音符號拼成的字。單拼法又可分成兩種,一種是單用聲母,例如:「ㄓˋ」,另一種是單用韻母,例如:「ㄜˊ」。 - 雙拼法:
是用兩個注音符號來拼音,雙拼法也可以分成兩種,一種是一個聲母與一個韻母相拼,例如「ㄅㄠ」,另一種是高元音韻母與介母一、ㄨ、ㄩ相拼,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「結合韻」,例如:「ㄨㄚ」。 - 三拼法:
則是用三個注音符號拼音,它是利用一個聲母和結合韻拼合而成,當它的韻母為單韻母時,一個字就包含了三個音素,例如「ㄐㄧㄚ」。當它的韻母為複韻母或聲隨韻母時,一個字則包含了四個音素,例如:「ㄓㄨㄟ」(ㄓㄨㄝ一)。
万、兀、广、帀
注音 | 圖形 | 拼音 | 說明 |
---|
万 |  | v | 從「萬」古代簡體字「万」,取其聲。 「万」不僅是「萬」大陸簡化字,也自戰國以來的簡體字,曾和「萬」是大小寫關係。 | 兀 |  | ng | 《說文》:「高而上平也。」取其聲。 | 广 |  | gn | 《說文》:「因厂(崖)為屋也。」取其聲。非「廣」之簡化。 | 帀 |  | | 帀「ㄭ」是1932年在「編定《國音常用字彙》特組會議」決定時,為了說明上的方便,添補的一個注音符號。作為「ㄓ」zhi、「ㄔ」chi、「ㄕ」shi、「ㄖ」ri、「ㄗ」zi、「ㄘ」ci、「ㄙ」si,7個聲母單獨成音節時的省略韻母(即空韻,也叫零韻母),其排序在「ㄚ」a前面(又因其可省略,所以實際上是以空白的形式使之排在前面)。 |
|
詮釋:注音符號原共有 39 個,排列照「三十六字母」順序以「ㄍㄎ」開頭,1920年改訂順序,增加一個「ㄜ」共計達 40 個。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準,故有「ㄪ(萬)v、ㄫ(兀)ng、ㄬ(廣)gn」三個符號,後改以北京音為準「ㄪ(萬)、ㄫ(兀)、ㄬ(廣)」只作拼寫方言之用,仍使用的有 37 個(聲母 21 個,韻母 16 個)。
ㆬ 、ㄯ、ㆭ
注音 | 圖形 | 拼音 | 說明 |
---|
ㆬ |  | m | 「ㄇ」多加一筆直豎表示閉口韻韻尾,只作解釋聲隨韻母之用,已停止使用。 | ㄯ |  | n | 「ㄋ」多加一筆直豎表示前鼻韻母韻尾,只作解釋聲隨韻母之用,已停止使用。 | ㆭ |  | ng | 「ㄫ」多加一筆直豎表示後鼻韻母韻尾,只作解釋聲隨韻母之用,已停止使用。 |
|
注音發音的混淆音與注意事項
- ㄓ、ㄔ、ㄕ、ㄖ 與 ㄗ、ㄘ、ㄙ:前者為翹舌音後者為平舌音,翹舌音舌頭大約是抵在上門牙後方,還沒到捲舌的地步。
- ㄛ、ㄡ:前者為英文O的音;後者為OU的音,所以要帶一點嗚的結尾音。
- ㄝ、ㄟ:前者很乾脆類似A的音但寫成漢語拼音是E;後者為AE所以要拉長一點帶E的結尾,而漢語拼音是寫成Ei。
- ㄣ、ㄥ:前者N的音;後者帶一點鼻腔的音,如果和ㄈ、ㄨ、ㄩ發”嗡”的音。
- 在幼稚園三拼的過程,是將3個介符一、ㄨ、ㄩ的結合韻熟記後,才跟聲符結合,以二拼的唸法唸出三拼的字。不過我完全是上世紀土法煉鋼的方式,將三個音唸出進行組合。
- 四聲的唸法:上揚的二聲音跟下挫的四聲音是最容易掌握的,而輕聲的重點是聲音比較短只有一半長度,三聲先下後上的聲音是最不容易掌握,發聲的技巧就是大量讀和修正中學習。
ㄓ ㄔ ㄕ ㄖ | 翹舌音 | ㄗ ㄘ ㄙ | 平舌音 | ㄝ | 英文A 漢語拼音ê | ㄟ | 結尾拉長E 漢語拼音ei | ㄛ | 英文O | ㄡ | 結尾帶嗚聲ou | ㄣ | 英文N 漢語拼音en | ㄥ | 鼻腔音和ㄈㄨㄩ發嗡 |
|
注音與拼音的差異
- 拼音中的『ong』及『ueng(weng)』對照的注音都是「ㄨㄥ」韻母,兩者須則同韵,但不同音,ong的發音🔉,ueng的發音🔉。
- 漢語拼音裡若是只有「i u ü」段韻母而沒有聲母時(零聲母),需要增加或改寫成「y、w」以符合拼音的介韻規則;而注音是分別在韻母前面加上介音「ㄧ ㄨ ㄩ」。這就是介音的作用,詳見請看 22 個結合韻。
- 單獨使用「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」這七個注音符號,分別對應了拼音的整體音節「zhi chi shi ri zi ci si」而不需要再輸入國語注音符號的「ㄧ」。
- 而「兒」字的拼音在單一音節時寫作「er」在作兒化韻尾時僅寫「r」但注音符號只有「ㄦ」。
- 拼音的聲調標注在音節的主要母音上,輕聲不標注;而注音的四聲聲調標注在最後的韻母右上角,一聲通常不標注,輕聲用小圓點「˙」直式注音時標注在字音上方,橫式注音時標注在字音前方。
- 在漢語拼音中「ㄝ」與「ㄜ」共用〔E〕這個拼寫符號,因為「ㄝ」跟「ㄜ」前面能接的聲母是幾乎不同的,只有「誒」此字可發為「ㄝˋ」會與「惡」的「ㄜˋ」音混淆,此時「ㄝ」會寫作〔ê〕;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規則相同,但沒有處理「誒」、「惡」拼寫相同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