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《道德經》全文及釋義(一)

上篇道經(第01~10章)

道與名--觀妙章第一

道可道①,非常道②。名可名③,非常名。無名④天地之始,有名⑤萬物之母⑥。故常無欲⑦,以觀其妙⑧;常有欲,以觀其徼⑨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⑩之玄,玄之又玄⑪,眾妙之門⑫。

【註釋】
①第一個“道”是名詞,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,引申為原理、原則、真理、規律等。第二個“道”是動詞。指解說、表述的意思,猶言“說得出”。
②常:一般的,普通的。
③第一個“名”是名詞,指“道”的形態。第二個“名”是動詞,說明的意思。
④無名:指無形。
⑤有名:指有形。
⑥母:母體,根源。
⑦常:經常。
⑧妙:通妙,微妙的意思。
⑨徼:邊際、邊界。引申端倪的意思。
⑩謂:稱謂。此為“指稱”。
⑪玄:深黑色,玄妙深遠的含義。
⑫門:之門,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,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“道”的門徑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可道之道,可名之名,指事造形,非其常也。故不可道,不可名也。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凡有皆始於無,故「未形」、「無名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,及其「有形」、「有名」之時,則長之育之,亭之毒之,為其母也。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,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。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;妙者,微之極也。萬物始於微而後成,始於無而後生。故常無欲空虛,可以觀其始物之妙。常有欲,以觀其徼。徼,歸終也。凡有之為利,必以無為用。欲之所本,適道而後濟。故常有欲,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兩者,始與母也。同出者,同出於玄也。異名,所施不可同也。在首則謂之始,在終則謂之母。玄者,冥也,默然無有也。始母之所出也,不可得而名,故不可言,同名曰玄,而言謂之玄者,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。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,則是名則失之遠矣。故曰,玄之又玄也。眾妙皆從同而出,故曰眾妙之門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體道第一)】道可道,謂經術政教之道也。非常道。非自然生長之道也。常道當以無為養神,無事安民,含光藏暉,滅跡匿端,不可稱道。名可名,謂富貴尊榮,高世之名也。非常名。非自然常在之名也。常名當如嬰兒之未言,雞子之未分,明珠在蚌中,美玉處石間,內雖昭昭,外如愚頑。無名,天地之始。無名者謂道,道無形,故不可名也。始者道本也,吐氣布化,出於虛無,為天地本始也。有名,萬物之母。有名謂天地。天地有形位、有陰陽、有柔剛,是其有名也。萬物母者,天地含氣生萬物,長大成熟,如母之養子也。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;妙,要也。人常能無欲,則可以觀道之要,要謂一也。一出布名道,讚敘明是非。常有欲,以觀其徼。徼,歸也。常有欲之人,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。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兩者,謂有欲無欲也。同出者,同出人心也。而異名者,所名各異也。名無欲者長存,名有欲者亡身也。同謂之玄,玄,天也。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,同受氣於天也。玄之又玄,天中復有天也。稟氣有厚薄,得中和滋液,則生賢聖,得錯亂污辱,則生貪淫也。眾妙之門。能之天中復有天,稟氣有厚薄,除情去欲守中和,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。
【釋文】今天由我來講道,那麼道是什麼呢?「道」這一個字,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,也表示虛空之間,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。因此人類是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,去形容它,去描述它。可是世人卻偏偏喜歡以語言或文字去表達這個「道」,而且說得很多,很多。依我看來,這只是口頭之「道」而已,因為這個「道」如果是可以講出來,或是形容出來,就不是真正本來的「道」了,更不是永恆不變的「道」了。因為講出來的「道」,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,與事實畢竟是距離很遠的。譬如說:一張桌子,就是一張桌子,你就是巧奪天工,畫得跟真的一樣,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桌子,這就是「本來的東西與形容描寫的差別距離」。可是世人就是這麼頑固,喜歡門戶之爭,都去強調我們才是「道」,你們不是「道」,而且每個人所強調的「道」都不一樣,更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。因此我看到這種情形,才發覺到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,已經不是真正的「道」了,因為這只是形容與描寫而已,而真正的「道」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,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談到說:「我說法四十九年,實在是沒有說法的,如果你們以後講我有說法,就是在毀謗我」,由此可知,釋迦牟尼佛對「道」的體悟,也是難以使用言語代替的,所以修行的人,如果自己不去體悟大道的話,只想依靠別人的說詞,像這樣的瞭解還是離道很遠的。「名」這一個字,是指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名字,那個時候宇宙萬物,都沒有名字,可是沒有名字,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字。一旦到了宇宙萬物變成有形體,可以看得出來,又可以摸得到的時候,人類就會給它立個名字,可是這只是人間的巧立名目而已。因為萬物是經常在變換更改的,因此這個名字也就跟著變換更改。譬如人的名字,隨著人的死亡後,這個名字也就跟著死亡,所以有名字的稱呼,都不是真正長久的稱呼。所以說沒有名號及沒有名稱的東西,才是天地之間的原始。照這樣說來,稱呼與名字不就像萬物的母親嗎?所以我說:人的心靈在清清靜靜連一點慾望也沒有的時候,才能觀察出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。如果在心中充滿慾望的時候,所觀察到的,只是萬物的外表而已。以上兩種人的心境不同,所以所觀察到的事物,當然就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,這不是很玄嗎?在如此玄妙之下,如果我們再深入去探討的話,便可得到更玄妙的問題,你相信嗎?所以我說,研究「道」這門學問,的確是所有玄妙之門中,最玄妙的了,你說不是嗎?
【解脫】遇到了事情,要有沉默而冷靜的思考,不必急於表白。只要問心無愧也就可以了。人間事物,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長,不必在乎,但也不是不在乎,要懂得自在、自然。「道」的門是為沉默而生長的,喧嘩的人們就讓他們喧譁吧!不是不去管他,而是要沉靜的去管他,管他就要先自在。

相對論--觀徼章第二
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①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②。故有無相生③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④,高下相傾⑤,音聲相和⑥,前後相隨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⑦,行不言之教;萬物作焉而不辭⑧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⑨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【註釋】
①惡已:惡、醜。已,通“矣”。
②斯:這。
③相:互相。
④較:通“形”,此指比較、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。
⑤傾:充實、補充、依存。
⑥音聲:漢代鄭玄為《禮記·樂記》作注時說,合奏出的樂音叫做“音”,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“聲”。
⑦聖人處無為之事:聖人,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。處,擔當、擔任。無為,順應自然,不加干涉、不必管束,任憑人們去幹事。
⑧作:興起、發生、創造。
⑨恃:指個人的志向、意志、傾向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美者,人心之所樂進也;惡者,人心之所惡疾也。美惡,猶喜怒也;善不善,猶是非也。喜怒同根,是非同門,故不可得偏舉也,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自然已足,為則敗也。行不言之教;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智慧自備,為則偽也。功成而弗居。因物而用,功自彼成,故不居也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使功在己,則功不可久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養身第二)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自揚己美,使彰顯也。斯惡已;有危亡也。皆知善之為善,有功名也。斯不善已。人所爭也。故有無相生,見有而為無也。難易相成,見難而為易也。長短相較,見短而為長也。高下相傾,見高而為下也。音聲相和,上唱下必和也。前後相隨。上行下必隨也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以道治也。行不言之教,以身師導之也。萬物作焉各自動也。而不辭,不辭謝而逆止。生而不有,元氣生萬物而不有為而不恃,道所施為,不恃望其報也。功成而弗居。功成事就,退避不居其位。夫唯弗居,夫惟功成不居其位。是以不去。福德常在,不去其身也。此言不行不可隨,不言不可知疾。上六句有高下長短,君開一源,下生百端,百端之變,無不動亂。
【釋文】假使為了表現美好的形相,就一再去虛偽的巧扮,像這種作為,難道還能算是美好嗎?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讓別人知道,才去作善事,那麼這種行為,還能算是行善嗎?因此凡是沒有「有」的感覺,就沒有「無」的感覺,因為「有」與「無」是相對的。沒有「困難」的感覺,就沒有「容易」的感覺,所以困難與容易也是相對的。沒有「長」的名稱,就沒有「短」的名稱,所以長與短,也是相對的。沒有「高」的名稱,就沒有「下」的名稱,所以高與下也是相對的。沒有「小聲」的分別,就沒有「大聲」的分別,所以小聲與大聲也是相對的。沒有「前方」的分別,就沒有「後方」的分別,因此前方與後方也是相對的。所以聖人知道以上這些相對的問題之後,為了要超越褒獎與煩惱的包袱,所以他就以無為的心去處事,因為以無為的心去處事,他就不會感到困擾。因此他對人民的教化,就不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實行。他會學著天地培養萬物一般,不辭辛勞,而且不自傲,更不視為己有一樣的無為。因此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樣,所以就做了許多事情,可是他做了許多事情之後,還是感到自己沒有做一樣。因為他是不想居功的,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,不想去佔有這個榮譽。像他這樣寬容大量的涵養,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,都不去攀緣,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萬古流芳啊!
【解脫】執著是一切弊病之源,不要執著,要放下。放下才能自在。成功是成就它那個功,不是去占有那個功,要有「功在天下」的心情,不要老以為「功在自己」。「無為」不是不去做,而是做了能「放下」;不是不去說,而是說了就說了,不用擔心,只要心靈明白就可以了。

無為之治--安民章第三

不尚賢①,使民不爭;不貴難得之貨②,使民不為盜③;不見可欲④,使民心不亂。是以聖人之治,虛其心⑤,實其腹,弱其志⑥,強其骨。常使民無知無欲。使夫智者不敢為也⑦。為無為⑧,則無不治⑨。

【註釋】
①尚賢:尚,崇尚,尊崇。賢:有德行、有才能的人。
②貴:重視,珍貴。貨:財物。
③盜:竊取財物。
④見:通“現”,出現,顯露。此是顯示,炫耀的意思。
⑤虛其心:虛,空虛。心:古人以為心主思維,此指思想,頭腦。虛其心,使他們心裡空虛,無思無欲。
⑥弱其志:使他們減弱志氣。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。
⑦敢:進取。
⑧無為:同“弗為”。
⑨治:治理,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不尚賢,使民不爭;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;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。賢,猶能也。尚者,嘉之名也。貴者,隆之稱也。唯能是任,尚也曷為;唯用是施,貴之何為。尚賢顯名,榮過其任,為而常校能相射。貴貨過用,貪者競趣,穿窬探篋,沒命而盜,故可欲不見,則心無所亂也。是以聖人之治,虛其心,實其腹,心懷智而腹懷食,虛有智而實無知也。弱其志,強其骨。骨無知以幹,志生事以亂,心虛則志弱也。常使民無知無欲。守其真也。使夫知者不敢為也。知者謂知為也。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安民第三)】不尚賢,賢謂世俗之賢,辯口明文,離道行權,去質為文也。不尚者,不貴之以祿,不貴之以官。使民不爭。不爭功名,返自然也。不貴難得之貨,言人君不御好珍寶,黃金棄於山,珠玉捐於淵也。使民不為盜。上化清靜,下無貪人。不見可欲,放鄭聲,遠美人。使心不亂。不邪淫,不惑亂也。是以聖人之治,說聖人治國與治身同也。虛其心,除嗜欲,去亂煩。實其腹,懷道抱一守,五神也。弱其志,和柔謙讓,不處權也。強其骨。愛精重施,髓滿骨堅。常使民無知無欲。返樸守淳。使夫知者不敢為也。思慮深,不輕言。為無為,不造作,動因循。則無不治。德化厚,百姓安。
【釋文】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,就不會讓人去爭取虛名的地位,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達到和平相處。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物。這樣別人就不會有貪慾的妄念,而淪為盜賊。因此由以上的啟示,我們就可以了解,如果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。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,是先教人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要首的步驟。因為能斷除邪思妄念,身心才能神清氣爽,精神飽滿。再來又教人,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,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,能夠這樣的話,爭端就平息了。再其次是增加人的體魄,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,以及堅定自強不息的概念,更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,沒有偽詐的心智,及爭奪的慾念。像這樣教化人民的方法,縱然有幾位詭計多端的陰謀家,也不敢胡作非為了。因此照這樣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。天下那裡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?
【解脫】不要被表象的名號所迷惑,心要寧靜,不要紛亂。心情空空、肚子吃飽;不要老說理想,要踏實,尤其要注意身體。不要自作聰明,不要老為了利害、目的才動作。不要老想去對治,自自然然才是真正的藥方。

道的功用--不盈章第四

道沖①而用之或不盈②,淵兮③似萬物之宗④;挫其銳⑤,解其紛⑥,和其光⑦,同其塵⑧,湛兮⑨似或存⑩。吾不知誰之子,象帝之先⑪。

【註釋】
①沖:通盅,器物虛空,比喻空虛。
②或不盈:或,通又。盈:滿,引申為盡。
③淵:深遠。兮:語助詞,表示停頓。
④宗:祖宗,祖先。
⑤挫其銳:挫:消磨,折去。銳:通銳,銳利、鋒利。挫其銳:消磨掉它的銳氣。
⑥解其紛:消解掉它的糾紛。
⑦和其光:調和隱蔽它的光芒。
⑧同其塵:把自己混同於塵俗。以上四個“其”字,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。
⑨湛:沉沒,引申為隱約的意思。段玉裁在《說文解字注》中說,古書中“浮沉”的“沉”多寫作“湛”。“湛”、“沉”古代讀音相同。這裡用來形容“道”隱沒於冥暗之中,不見形跡。
⑩似或存:似乎存在。連同上文“湛兮”,形容“道”若無若存。參見第十四章“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惚恍”等句,理解其意。
⑪象:似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道沖而用之或不盈,淵兮似萬物之宗;挫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,湛兮似或存。吾不知誰之子,象帝之先。夫執一家之量者,不能全家。執一國之量者,不能成國。窮力舉重,不能為用,故人雖知,萬物治也,治而不以二儀之道,則不能贍也。地雖形魄,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。天雖精象,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。沖而用之,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,實來則溢,故沖而用之,又復不盈,其為無窮亦已極矣。形雖大,不能累其體,事雖殷,不能充其量,萬物捨此而求主,主其安在乎。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。銳挫而無損,紛解而不勞,和光而不汙,其體同塵而不渝,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。地守其形,德不能過其載,天慊其象,德不能過其覆,天地莫能及之,不亦似帝之先乎。帝,天帝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無源第四)】道沖而用之 沖,中也。道匿名藏譽,其用在中。或不盈,或,常也。道常謙虛不盈滿。淵乎似萬物之宗。道淵深不可知,似為萬物知宗祖。挫其銳,銳,進也。人欲銳精進取功名,當挫止之,法道不自見也。解其紛,紛,結恨也。當念道無為以解釋。和其光,言雖有獨見之明,當知闇昧,不當以擢亂人也。同其塵。當與眾庶同垢塵,不當自別殊。湛兮似若存。言當湛然安靜,故能長存不亡。吾不知誰之子,老子言:我不知,道所從生。象帝之先。道自在天帝之前,此言道乃先天地之生也。至今在者,以能安靜湛然,不勞煩欲使人修身法道。
【釋文】道體雖然像虛空一樣的渺茫,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,卻能讓萬物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。它深厚博大的樣子,不就像萬物的宗主嗎?因此它的本性是虛無瀰漫的,決不鋒芒顯露,這就是它沒有爭強好勝的鬥心。而且它不與萬物相爭,所以它更有解脫紛擾的寬宏大量。在光明的地方,也有它的存在。在塵埃的地方。也有它的存在。在清靜的地方,也有它的存在,可見它的妙用是如何廣大又變化無窮,難怪凡俗的人難以觀察它的跡象,只是說它好像存在的樣子。道體既然如此的玄妙,在天地之間又無跡可尋,所以吾也不知它的來歷。但是它應該在主宰萬物的上帝之前,就有了它的存在了。
【解脫】不要填滿所有的空間,才有生長的可能。言詞不要銳利,頭腦不要紛雜。不要老求光鮮亮麗,要懂得和著塵世生長。愛護您的左右,要關心他們,大道原在有形的萬象之先!

天地與聖人--守中章第五
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①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②﹖虛而不屈③,動而愈出④。多言數窮⑤,不如守中⑥。

【註釋】
①芻狗:用草紮成的狗。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,祭祀完畢,就把它扔掉或燒掉。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。在本文中比喻:天地對萬物,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、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,自生自滅。正如元代吳澄據說:“芻狗,縛草為狗之形,禱雨所用也。既禱則棄之,無復有顧惜之意。天地無心於愛物,而任其自生自成;聖人無心於愛民,而任其自作自息,故以芻狗為喻。”
②猶橐籥:猶,比喻詞,“如同”、“好像”的意思。橐籥: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——袋囊和送風管,是古代的風箱。
③屈:竭盡,窮盡。
④愈:通愈,更加的意思。
⑤多言數窮:言,見聞,知識。老子認為,見多識廣,有了智慧,反而政令煩苛,破壞了天道。數:通“速”,是加快的意思。窮:困窮,窮盡到頭,無路可行。
⑥守中:中,通衝,指內心的虛靜。守中:守住虛靜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天地任自然,無為無造,萬物自相治理,故不仁也。仁者必造立施化,有恩有為,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,有恩有為,列物不具存,物不具存,則不足以備載矣。地不為獸生芻,而獸食芻;不為人生狗,而人食狗。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,則莫不贍矣。若慧由己樹,未足任也。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聖人與天地合其德,以百姓比芻狗也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?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橐,排橐也。籥,樂籥也。橐籥之中,空洞無情,無為故虛,而不得窮,屈動而不可竭盡也。天地之中,蕩然任自然,故不可得而窮,猶若橐籥也。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愈為之則愈失之矣。物樹其惡,事錯其言,不濟不言,不理必窮之數也。橐籥而守數中,則無窮盡,棄己任物,則莫不理。若橐籥有意於為聲也,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虛用第五)】天地不仁,天施地化,不以仁恩,任自然也。以萬物為芻狗。天地生萬物,人最為貴,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,不貴望其報也。聖人不仁,聖人愛養萬民,不以仁恩,法天地行自然。以百姓為芻狗。聖人視百姓如芻草狗畜,不貴望其禮意。天地之間,天地之間空虛,和氣流行,故萬物自生。人能除情欲,節滋味,清五臟,則神明居之也。其猶橐籥乎。橐籥中空虛,人能有聲氣。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言空虛無有屈竭時,動搖之,益出聲氣也。多言數窮,多事害神,多言害身,口開舌舉,必有禍患。不如守中。不如守德於中,育養精神,愛氣希言。
【釋文】天地真的不仁慈嗎?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,用過之後就不要了。聖人真的不仁慈嗎?為什麼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,用過之後就不要了。其實天地化育萬物是遍及一切的,聖人博愛的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,他們的心境,絕不存有偏狹之意與分別之念。因此萬物的退化,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,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,或聖人的不仁慈,其實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為,自己招來的因果禍福啊!所以說天地之間,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。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,它就虛靜無為,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,如果有人去拉動它,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。因此天地與聖人的心境是無為的,而現在有些人的思想不是偏左,就是偏右,不能默守中庸之道,常常以為自己很聰明,妄作主張,固執己見,互不相讓,像這種作為,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嗎?如果要像以上這些多餘的做為,不如守住中和之道,譬如說:眼晴如果不多看,魂氣就隱藏在肝臟。鼻子如果不多嗅,魄氣就隱藏在肺臟。嘴巴如果不多說,神氣就隱藏在心臟。耳朵如果不多聽,精氣就隱藏在腎臟。身體如果不多動,意氣就隱藏在脾臟。以上這五種神氣,如果能夠守中,身體中的五氣自然歸於本位,濁精自然化為元氣,元氣自然化為神氣,神氣自然歸於虛無之中,這就是修身的要訣,性命的關鍵,學道之人不可不知呀!
【解脫】要學習天地般的無私,對事情不要看得太重,要輕鬆些!事情要有次序、做了一件,就會帶出一件,引不完的!要放鬆、再用力,愈用會愈有勁!話多了祇會招來困窘,默默地做出成績來,最重要!

無形的真神--谷神章第六

谷神不死①,是謂玄牝②。玄牝之門③,是謂天地根。綿綿④若存⑤,用之不勤⑥。

【註釋】
①谷神:過去據高亨說:谷神者,道之別名也。谷讀為"轂",《爾雅·釋言》:“轂,生也。”《廣雅·釋詁》:“轂,養也。”谷神者,生養之神。
另據嚴復在《老子道德經評點》中的說法,“穀神”不是偏正結構,是聯合結構。谷,形容“道”虛空博大,象山谷;神,形容“道”變化無窮,很神奇。
②玄牝:玄,原義是深黑色,在《老子》書中是經常出現的重要概念。有深遠、神秘、微妙難測的意思。牝:本義是是雌性的獸類動物,這裡借喻具有無限造物能力的“道”。玄牝指玄妙的母性。這裡指孕育和生養出天地萬物的母體。
③門:指產門。這裡用雌性生殖器的產門的具體義來比喻造化天地生育萬物的根源。
④綿綿:連綿不絕的樣子。
⑤若存:若,如此,這樣。若存:據宋代蘇轍解釋,是實際存在卻無法看到的意思。
⑥勤:通勤。作“盡”講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谷神,谷中央無。谷也,無形無影,無逆無違,處卑不動,守靜不衰,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,此至物也。處卑而不可得名,故謂天地之根,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門,玄牝之所由也,本其所由,與極同體,故謂之天地之根也。欲言存邪,則不見其形,欲言亡邪,萬物以之生。故綿綿若存也,無物不成,用而不勞也。故曰,用而不勤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成象第六)】谷神不死,谷,養也。人能養神則不死也。神,謂五臟之神也。肝藏魂,肺藏魄,心藏神,腎藏精,脾藏志,五藏盡傷,則五神去矣。是謂玄牝。言不死之有,在於玄牝。玄,天也,於人為鼻。牝,地也,於人為口。天食人以五氣,從鼻入藏於心。五氣輕微,為精、神、聰、明、音聲五性。其鬼曰魂,魂者雄也,主出入於人鼻,與天通,故鼻為玄也。地食人以五味,從口入藏於胃。五味濁辱,為形、骸、骨、肉、血、脈六情。其鬼曰魄,魄者雌也,主出入於人口,與地通,故口為牝也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根,元也。言鼻口之門,是乃通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。綿綿若存,鼻口呼噏喘息,當綿綿微妙,若可存,復若無有。用之不勤。用氣當寬舒,不當急疾懃勞也。
【釋文】天地有無形的真神,人體有無形的元神,這都是虛無妙有的,看也看不到的。現在我們就簡稱祂為萬物之母吧!萬物之母雖然毫無門路可尋,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而出,從此而入,因此祂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呀!所以妙有之門是至虛至無的,是用之不盡,取之不竭的,像這種變化的玄妙,不是現在才有的,而是自古以來就有的。
【解脫】要虛懷若谷,這樣才能起死回生。謙虛是最好的藥方,世間事總有個根源,根源就在天地。要注意生活世界的安排,事情要綿綿密密的,隨時都在思考,自會有答案。永不停歇但不用急種一棵大樹,不是那麼快的。

無私之心--無私章第七

天長地久①。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②,故能長生。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;外其身而身存④。非以其無私邪⑤,故能成其私。

【註釋】
①天長地久;長、久:均指時間長久。
②以其不自生:因為它不為自己生存。以,因為。
③身:自身,自己。以下三個“身”字同。先:居先,佔據了前位。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。
④外其身:外,是方位名詞作動詞用,使動用法,這裡是置之度外的意思。
⑤邪:同“耶”,助詞,表示疑問的語氣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天長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自生則與物爭,不自生則物歸也。故能長生。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;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無私耶,故能成其私。無私者,無為於身也。身先身存,故曰,能成其私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韜光第七)】天長地久,說天地長生久壽,以喻教人也。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天地所以獨長且久者,以其安靜,施不求報,不如人居處,汲汲求自饒之利,奪人以自與也。故能長生。以其不求生,故能長生不終也。是以聖人後其身,先人而後己也。而身先,天下敬之,先以為長。外其身,薄己而厚人也。而身存。百姓愛之如父母,神明祐之若赤子,故身常存。非以其無私邪。聖人為人所愛,神明所祐,非以其公正無私所致乎。故能成其私。人以為私者,欲以厚己也。聖人無私而己自厚,故能成其私也。
【釋文】從無法計算的年代之前,天仍然是這個天,地仍然是這個地,可見它的生命是長久的,那麼天地為什麼能夠如此的長久呢?就是因為它不自己生長自己,而生長萬物,不為自己,而為別人,所以它能夠長生。因此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他也學著天地一樣,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,將別人的事情放在前面,可是祂的靈性卻永遠在別人之上。他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,但是祂的真我反而永遠長存!這就是聖人祂沒有私心,反而能成就祂的偉大,而且等到祂的身體死了之後,祂的靈性永遠超脫三界,不再受到六道輪迴之苦,還受到後人的敬仰,這就是祂沒有私心,反而得到了好處。
【解脫】要有天地般的心量,不用忍耐,也能長久!「讓開」是最重要的藥方!別人生長了,你也生長了!成就別人,也就是成就你自己!私心不一定那麼不好,但要私得起,也要放得下!

上善若水--若水章第八

上善若水①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②,故幾於道③。居善地,心善淵④,與善仁⑤,言善信,正善治⑥,事善能,動善時⑦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⑧。

【註釋】
①上善若水:上,最的意思。上善即最善。這裡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"聖人"是道的體現者,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,而水德是近於道的。
②處眾人之所惡: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。
③幾於道:幾,接近。即接近於道。
④淵:沉靜、深沉。
⑤與善仁:與,指與別人相交相接。善仁,指有修養之人。
⑥正善治:為政善於治理國家,從而取得治績。
⑦動善時: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。
⑧尤:怨咎、過失、罪過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人惡卑也。故幾於道。道無水有,故曰,幾也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言人皆應於治道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易性第八)】上善若水。上善之人,如水之性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水在天為霧露,在地為源泉也。處眾人之所惡,眾人惡卑濕垢濁,水獨靜流居之也。故幾於道。水性幾於道同。居善地,水性善喜於地,草木之上即流而下,有似於牝動而下人也。心善淵,水深空虛,淵深清明。與善仁,萬物得水以生。與,虛不與盈也。言善信,水內影照形,不失其情也。正善治,無有不洗,清且平也。事善能,能方能圓,曲直隨形。動善時。夏散冬凝,應期而動,不失天時。夫唯不爭,壅之則止,決之則流,聽從人也。故無尤。水性如是,故天下無有怨尤水者也。
【釋文】世人都想學善,今日吾就來講,最上等的善到底是什麼?那就是「水」了,為什麼呢?不信的話,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之:
一、水的善德在那裏呢?就是它利益萬物,滋潤萬物,也不去爭名、爭利、爭功、爭大。
二、它處在眾人所厭惡又卑下的地方,這就是它最接近「道」的作為了。
三、它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,都能隨處而安,真靜自守。
四、而且它的善德淵深得很,幾乎難以測量,為什麼呢?因為它能夠沈靜,又能和合萬物之用。
五、水施予萬物,皆出自於仁愛之心,這就是它的仁慈。
六、水本無言,可是無言之言才是真言,更是信言,如朔望的潮水,皆能適時而來去,這就是水的信用。
七、水以滋潤萬物就好比處理政治一樣,遇熱就昇華成雨露,多餘就流入江河,如此生生不息的現象不就是水善於處理政治的表現嗎?
八、水在行事方面又能盡其所長,如行舟渡筏,滋潤萬物,煮飯、燒菜、洗衣,無不是水的善能。
九、水在舉動方面很合乎自然的,如水流到圓的地方,它就成為圓形,流到方的地方,它就成為方形,氤氳的時候就會下雨,晴天的時候它就昇華,人如果能夠像水一樣,不違背天時行事,不妄做,不妄為,不妄言,這才是學習水的善德。尤其水不與它物相爭,所以它物也不會與水相爭,這就是水以「和」的表現。所以如果人能夠學「水」的涵養與和氣,自然也不會有錯誤之紛爭了。
【解脫】別人以為你是柔弱,其實這是包容,包容可以免除鬥爭!事情總有個定準,要抓準它,不要放過,也不用擔心;治事要穩健,注意時機的抉擇,當斷則斷,不要猶豫!該做的好好做!做你喜歡的,喜歡你所做的!無怨無悔!

為人的道理--持盈章第九

持而盈之①,不如其已②;揣而梲之③,不可長保④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;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⑤。功成身退⑥,天之道也⑦。

【註釋】
①持而盈之:持,手執、手棒。此句意為持執盈滿,自滿自驕。
②不如其已:已,止。不如適可而止。
③揣而梲之:把鐵器磨得又尖又利。揣,捶擊的意思。
④長保:不能長久保存。
⑤咎:過失、災禍。
⑥功成身退:功成名就之後,不再身居其位,而應適時退下。"身退"並不是退隱山林,而是不居功貪位。
⑦天之道:指自然規律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持,謂不失德也。既不失其德又盈之,勢必傾危。故不如其已者,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。揣而梲之,不可長保。既揣末令尖,又銳之令利,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;不若其已。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不可長保也。功成身退,天之道也。四時更運,功成則移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運夷第九)】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盈,滿也。已,止也。持滿必傾,不如止也。揣而梲之,不可長保。揣,治也。先揣之,後必棄捐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嗜欲傷神,財多累身。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夫富當賑貧,貴當憐賤,而反驕恣,必被禍患也。功成、名遂、身退,天之道。言人所為,功成事立,名跡稱遂,不退身避位,則遇於害,此乃天之常道也。譬如日中則移,月滿則虧,物盛則衰,樂極則哀。
【釋文】為人的道理,應該知道進退的分寸,凡事適可而止,不要自誇自大,因為自信自滿的人,往往就像水溢流出來一樣,得不償失的,倒不如放下自滿自大的心,使得自己安逸恬適。自恃自己聰明才智,就鋒芒顯露的人,將會受到別人的排斥與打擊,因此這種人就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擁護與愛戴。金與玉雖是珍貴之物,但仍是身外之物,因此縱然富有之人金玉堆積滿堂,一旦臨命終時還是守不住的。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,養性命之真常,才是用之不盡,取之不竭。還有富貴之人如不生驕傲之心,他人必定會以謙恭之心禮敬於你。倘若貪戀富貴又驕傲自得,這將使人嫉妒批評,這是自取禍殃的開始。只有功成身退的人,才是最合乎自然的天道。
【解脫】張揚就要付出代價,不想付出代價,那且先別張揚。功成了、名就了,要懂得回來看看自己,不要被拉著在外闖蕩!金玉多了,不只累贅,而且是敗亂的起點。大自然之道啊!不是用名號堆疊成的,只是如實而已!

修道難易--玄德章第十

載營魄抱一①,能無離乎﹖專氣致柔②,能嬰兒乎③﹖滌除玄覽④,能無疵乎﹖愛國治民,能無知乎⑤﹖天門開闔⑥,能為雌乎⑦﹖明白四達,能無為乎⑧﹖生之,畜之⑨。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⑩。

【註釋】
①載營魄抱一:載,用作助語句,相當於夫;營魄,即魂魄;抱一,即合一。一,指道,抱一意為魂魄合而為一,二者合一即合於道。又解釋為身體與精神合一。
②專氣:專,結聚之意。專氣即集氣。
③能嬰兒乎:能像嬰兒一樣嗎?
④滌除玄覽:滌,掃除、清除。玄,奧妙深邃。覽,鏡子。玄覽:即指人心靈深處明澈如鏡、深邃靈妙。
⑤愛國治民,能無知乎:即無為而治。
⑥天門開闔:天門,有多種解釋。一說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;一說指興衰治亂之根源;一說是指自然之理;一說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。此處依"感官說"。開闔,即動靜、變化和運動。
⑦能為雌:雌,即寧靜的意思。
⑧為:通智,指心智、心機。
⑨畜:養育、繁殖。
⑩玄德:玄秘而深邃的德性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載,猶處也。營魄,人之常居處也,一人之真也。言人能處常居之宅,抱一清神,能常無離乎,則萬物自賓矣。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專,任也,致極也,言任自然之氣。致,至柔之和,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,則物全而性得矣。滌除玄覽,能無疵乎?玄,物之極也,言能滌除邪飾,至於極覽,能不以物介其明。疵之其神乎,則終與玄同也。愛國治民,能無知乎?任術以求成,運數以求匿者,智也。玄覽無疵,猶絕聖也。治國無以智,猶棄智也。能無以智乎,則民不辟而國治之也。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天門,天下之所從由也。開闔,治亂之際也,或開或闔,經通於天下,故曰,天門開闔也。雌,應而不倡,因而不為,言天門開閡能為雌乎,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。明白四達,能無為乎?言至明四達,無迷無惑,能無以為乎,則物化矣。所謂道常無為,侯王若能守,則萬物自化。生之,不塞其原也。畜之。不禁其性也。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不塞其原,則物自生,何功之有。不禁其性,則物自濟,何為之恃。物自長足,不吾宰成,有德無生,非玄如何。凡言玄德,皆有德而不知其主,出乎幽冥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能為第十)】載營魄,營魄,魂魄也。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,當愛養之。喜怒亡魂,卒驚傷魄。魂在肝,魄在肺。美酒甘肴,腐人肝肺。故魂靜志道不亂,魄安得壽延年也。抱一,能無離乎,言人能抱一,使不離於身,則長存。一者,道始所生,太和之精氣也。故曰:一布名於天下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侯王得一以為正平,入為心,出為行,布施為德,摠名為一。一之為言,志一無二也。專氣致柔,專守精氣使不亂,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。能嬰兒。能如嬰兒內無思慮,外無政事,則精神不去也。滌除玄覽,當洗其心,使潔淨也。心居玄冥之處,覽知萬事,故謂之玄覽也。能無疵。不淫邪也,淨能無疵病乎。愛民治國,治身者,愛氣則身全;治國者,愛民則國安。能無為。治身者呼吸精氣,無令耳聞;治國者,佈施惠德,無令下知也。天門開闔,天門謂北極紫微宮。開闔謂終始五際也。治身:天門,謂鼻孔開,謂喘息闔,謂呼吸也。能為雌。治身當如雌牝,安靜柔弱,治國應變,合而不唱也。明白四達,言達明白,如日月四通,滿於天下八極之外。故曰: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彰布之於十方,煥煥煌煌也。能無知。無有能知道滿於天下者。生之、畜之。道生萬物而畜養之。生而不有,道生萬物,無所取有。為而不恃,道所施為,不恃望其報也。長而不宰,道長養萬物,不宰割以為器用。是謂玄德。言道行德,玄冥不可得見,欲使人如道也。
【釋文】修道說容易也容易,說困難也困難,因為心一外馳,魂就與魄相離,那麼你們能夠保持神不外遊,意不散亂嗎?你能夠專守先天的元氣,如嬰兒赤子一樣,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嗎?你能洗除貪執之心,自淨其意,使心靈清淨澄澈而毫無瑕疪嗎?你能在愛國家、愛民族,或治理國政的時候,保持一種天真博愛自然無為之心嗎?人心為一身之主,那麼你的一身之主,在喜、怒、哀、樂出入動靜的時候,是不是經常守住安靜柔弱呢?你們能夠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後,還能保持不以聰明為驕傲,而守住無見、無聞、無為、無欲的境界嗎?以上這些道理,其實都是要你們學習天地一般,因為天地雖生長萬物,養育萬物,但是它仍然不把萬物當成自己的。它生育萬物,養育萬物,做了天下的事,仍然還不仗恃自己的才能。長養育萬物還不認為自己是主人翁。像天地這種作為,便可稱為最深、最厚、最高、最遠,更難以立名的德行了!
【解脫】和諧的意思不是等同為一,而是讓不同的有一超越克服的可能。任由自性,玄妙自照,沒有什麼執著,就能把握到你想把握的。生長比競爭重要,用涵和蘊藉的心情去接受,自然能夠生長。不要想占有,不要想依靠,不要想控制,玄玄中自有妙處!

原文:道德經
下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