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《道德經》全文及釋義(七)

下篇德經(第58~67章)

治國方針--察政章第五十八

其政悶悶①,其民淳淳②;其政察察③,其民缺缺④。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孰知其極﹖其無正⑤。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⑥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⑦。是以聖人方而不割⑧,廉而不劌⑨,直而不肆⑩,光而不燿⑪。

【註釋】
①悶悶:昏昏昧昧的狀態,有寬厚的意思。
②淳淳:一本作“沌沌”,淳樸厚道的意思。
③察察:嚴厲、苛刻。
④缺缺:狡黠、抱怨、不滿足之意。
⑤其無正:正,標準、確定;其,指福、禍變換。此句意為: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。
⑥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:正,方正、端正;奇,反常、邪;善,善良;妖,邪惡。這句話意為:正的變為邪的,善的變成惡的。
⑦人之迷,其日固久:人的迷惑於禍、福之門,而不知其循環相生之理者,其為時日必已久矣。(嚴靈峰釋語)
⑧方而不割:方正而不割傷人。
⑨廉而不劌:廉,銳利;劌,割傷。此句意為:銳利而不傷害人。
⑩直而不肆:直率而不放肆。
⑪光而不燿:光亮而不刺眼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其政悶悶,其民淳淳;言善治政者,無形無名,無事無政可舉,悶悶然,卒至於大治,故曰,其政悶悶也。其民無所爭競,寬大淳淳,故曰,其民淳淳也。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立刑名,明賞罰,以檢姦偽,故曰察察也。殊類分析,民懷爭競,故曰,其民缺缺也。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孰知其極?其無正。言誰知善治之極乎!唯無可正舉,無可形名,悶悶然而天下大化,是其極也。正復為奇,以正治國,則便復以奇用兵矣。故曰,正復為奇。善復為妖。立善以和萬物,則便復有妖之患也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言人之迷惑失道,固久矣。不可便正善治以責。是以聖人方而不割,以方導物,舍去其邪,不以方割物,所謂大方無隅。廉而不劌,廉,清廉也;劌,傷也。以清廉清民,令去其邪,令去其汙,不以清廉劌傷於物也。直而不肆,以直導物,令去其僻,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。所謂大直若屈也。光而不燿。以光鑑其所以迷,不以光照求其隱慝也,所謂明道若昧也,此皆崇本以息末,不攻而使復之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順化第五十八)】其政悶悶,其政教寬大,悶悶昧昧,似若不明也。其民醇醇,政教寬大,故民醇醇富厚,相親睦也。其政察察,其政教急疾,言決於口,聽決於耳也。其民缺缺。政教急疾。民不聊生。故缺缺日以踈薄。禍兮福所倚,倚,因也。夫福因禍而生,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,修道行善,則禍去福來。福兮禍所伏。禍伏匿於福中,人得福而為驕恣,則福去禍來。孰知其極,禍福更相生,誰能知其窮極時。其無正,無,不也。謂人君不正其身,其無國也。正復為奇,奇,詐也。人君不正,下雖正,復化上為詐也。善復為訞。善人皆復化上為訞祥也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言人君迷惑失正以來,其日已固久。是以聖人方而不割,聖人行方正者,欲以率下,不以割截人也。廉而不害,聖人廉清,欲以化民,不以傷害人也。今則不然,正己以害人也。直而不肆,肆,申也。聖人雖直,曲己從人,不自申也。光而不曜。聖人雖有獨見之明,當如闇昧,不以曜亂人也。
【釋文】治國的方針,若能以寬大為懷的胸襟,人民反而過得淳樸安定知足。治國的方針,若是私智自用,嚴刑苛罰,人民反而狡詐多端,憂慮不安。因此,災禍的裡面,已經隱藏了幸福的到來,譬如說,發生過災禍的人,才知道幸福的可貴,因此才知行功立德,去追求永恆的幸福之道。幸福的裡面,也潛伏著災禍,比如說,沒發生災禍的人,他不知珍惜幸福,反而為非作歹,奢侈浪費,造下罪業,一旦因緣成熟,災禍就要臨頭了。但是,像這種禍福循環,物極必反的道理,有誰能夠了解他的究竟,有誰能在無形中去認識這些真理呢?所以,人心不古,本來是正直的道理,人們卻認為那是奇怪的理論。本來是善的教導,人們卻認為那是妖怪的行為。因此,世人迷昧於邪正善惡的分別,這種日子已經很久了。唯有聖人,他為人的方針,能夠在保持方正之中,又沒有銳利的稜角,去割傷他人。他為人清廉,可是在處事方面又很厚道,絕不疾惡太嚴,或苛刻太甚。他為人正直,可是絕不直率得過於放肆。他心性光明,可是絕不炫耀他人。這就是聖人德性深厚的原因啊!
【解脫】一種「看不出來」的生長力量,那是最值得學習的!這叫「默運造化」。一直擔心禍福的問題,不如真正的回到自身來體會體會,凡是能回到自身的,就是有福之人!原則立了之後,便要歇手;歇手才能走出自己的新生命。要照亮人,但可不要讓別人眼睛都睜不開,什麼都看不到,只是一片漆黑!

治人事天--長生章第五十九

治人事天①,莫若嗇②。夫唯嗇,是謂早服③;早服謂之重積德④;重積德則無不克;無不克則莫知其極;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;有國之母⑤,可以長久;是謂深根固柢,長生久視之道⑥。

【註釋】
①治人事天:治人,治理百姓;事天,保守精氣、養護身心。對“天”的解釋有兩種,一是指身心,一是指自然。此句意為保養天賦。
②嗇:愛惜、保養。
③早服:早為準備。
④重積德:不斷地積德。
⑤有國之母:有國,含有保國的意思。母,根本、原則。
⑥長生久視:長久地維持、長久存在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治人事天,莫若嗇。莫若,猶莫過也。嗇,農夫,農人之治田務,去其殊類,歸於齊一也。全其自然,不急其荒病,除其所以荒病,上承天命,下綏百姓,莫過於此。夫唯嗇,是謂早服;早服,常也。早服謂之重積德;唯重積德不欲銳速,然後乃能使早服其常,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。重積德則無不克,無不克則莫知其極;道無窮也。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;以有窮而莅國,非能有國也。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;國之所以安謂之母,重積德是唯圖其根,然後營末,乃得其終也。是謂深根固柢,長生久視之道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守道第五十九)】治人,謂人君治理人民。事天,事,用也。當用天道,順四時。莫若嗇。嗇,愛惜也。治國者當愛民財,不為奢泰。治身者當愛精氣,不為放逸。夫為嗇,是謂早服。早,先也。服,得也。夫獨愛民財,愛精氣,則能先得天道也。早服謂之重積德。先得天道,是謂重積得於己也。重積德則無不剋,剋,勝也。重積德於己,則無不勝。無不剋則莫知其極,無不剋勝,則莫知有知己德之窮極也。莫知其極可以有國。莫知己德者有極,則可以有社稷,為民致福。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。國身同也。母,道也。人能保身中之道,使精氣不勞,五神不苦,則可以長久。是謂深根固蒂,人能以氣為根,以精為蒂,如樹根不深則拔,蒂不堅則落。言當深藏其氣,固守其精,使無漏泄。長生久視之道。深根固蒂者,乃長生久視之道。
【釋文】治理世人,以及事奉上天,最好的方法,就是精神不妄洩。因為精神不妄洩,就能夠心德全備,心德全備,就好像回復到自己的本性。像這種事,就像每個人起床之後要穿衣服一樣,是首要的事,所以起床穿衣服,也是我們早已習慣的事,而且每個人一生當中,都是不斷的做。我們的德性,如果能像起床穿衣服一樣,累積下來的德性,一定是深厚的。一個德性深厚的人,他要治理人,要事奉上天,就沒有不能勝任的。既然是沒有不能勝任的,就難以估計他力量的極限!像這種力量難以估計的人,也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了。有這種人來治理國家,就像國家的褓姆一樣,能夠率天下以道,治理天下當然可以長久了。就好像根深牢固的樹,就能結出結實的果子。如果以這個道理,去實行於修身養命方面,這種人無形的生命,也可以長久的生存在人們的眼前,讓人崇敬奉養朝拜,因為治國與修身是一樣的道理呀!
【解脫】不要那麼慷慨,寧可儉約一點地好,儉約會使得人的生命儉肅而有力量!長在枝葉的,不必太在乎!你當在乎的是長在泥土裡,看不見的部分!有個「道」在,一切好辦,「道」是要長養的,不是把捉得到的!給出一片天地,就能生長!給別人天地,就是給自己天地!

純樸祥和的世界--治大國章第六十

治大國,若烹小鮮①。以道蒞②天下,其鬼不神③;非④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;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人。夫兩不相傷⑤,故德交歸焉⑥。

【註釋】
①小鮮:小魚。
②蒞:臨。
③其鬼不神:鬼不起作用。
④非:不唯、不僅。
⑤兩不相傷:鬼神和聖人不侵越人。
⑥故德交歸焉:讓人民享受德的恩澤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治大國,若烹小鮮。不擾也,躁則多害,靜則全真,故其國彌大,而其主彌靜,然後乃能廣得眾心矣。以道莅天下,其鬼不神;治大國則若烹小鮮,以道蒞天下則其鬼不神也。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;神不害自然也,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,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。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人。道洽則神不傷人,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。道洽則聖人亦不傷人,聖人不傷人則不知聖人之為聖也。猶云,不知神之為神,亦不知聖之為聖也。夫恃威網以使物者,治之衰也。使不知神聖之為神聖,道之極也。夫兩不相傷,故德交歸焉。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人,聖人不傷人,神亦不傷人。故曰,兩不相傷也。神聖合道,交歸之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居位第六十)】治大國,若烹小鮮。鮮,魚。烹小魚不去腸、不去鱗、不敢撓,恐其糜也。治國煩則下亂,治身煩則精散。以道蒞天下,其鬼不神。以道德居位治天下,則鬼不敢以其精神犯人也。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。其鬼非無精神也,非不入正,不能傷自然之人。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。非鬼神不能傷害人。以聖人在位不傷害人,故鬼不敢干之也。夫兩不相傷,鬼與聖人俱兩不相傷也。故德交歸焉。夫兩不相傷,則人得治於陽,鬼神得治於陰,人得保全其性命,鬼得保其精神,故德交歸焉。
【釋文】治理大國家,就好像在烹煎小魚一樣,不能常去翻動它,否則就會將一條魚煎得破碎不堪。治理國家也是一樣,不要常常去變動政策,否則人民也會因政策的變來變去,而難以適應,感到煩悶。所以這都是為政的人,因為失去誠信,使人民對遵守法律,也失去信心的結果。因此,為政的人,如果能以「道」的無為、清正、誠信,去治理百姓的話,自然能夠達到和氣致祥的目的。連惡鬼的作亂,也難以顯出神奇的靈應,非但惡鬼難以顯出神奇的靈應,就是威靈的神明,也不會去傷害人,因為百姓都是善人,神愛善人,尤所不及,怎會去傷害人呢?所以,非但威靈的神明不傷害人,就是聖人在世的時候,看到人民善氣祥和,他也不必慨嘆「人心不古」,更不必使出──浩然正氣,去傷害一些為非作歹的偽君子。如果能夠達到無形的鬼神與在世的聖人都不傷害人,就是天下德性感交的時候,也好像天下人民都回歸到本來天真與純樸的世界裏,那樣的詳和與清靜。
【解脫】不要老考慮「勢」如何?要考慮的是「道理」,順道理就能生長!自然大道的恩慈是:使得那會傷你的也不傷你了;自然大道的狠戾是:使那原來不會傷你的,竟然回過頭來傷你!有了泥土才能生長,大道所強調的只是這麼一點點!不要用「掃黑」的方式,會愈掃愈黑,應當用「照亮」的方式!

大國謙卑,小國謙恭--為天下章第六十一

大國①者下流,天下之交。天下之牝②,牝常以靜勝牡,以靜為下。故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③。大國不過欲兼畜人④,小國不過欲入事人。夫兩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。

【註釋】
①國:一本作"邦"。
②天下之交。天下之牝:一本作"天下之牝,天下之交也"。交,會集、會總。
③或下而取:下,謙下;取,借為聚。
④兼畜人:把人聚在一起加以養護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大國者下流,江海居大而處下,則百川流之,大國居大而處下,則天下流之,故曰,大國下流也。天下之交。天下所歸會也。天下之牝,靜而不求,物自歸之也。牝常以靜勝牡,以靜為下。以其靜故能為下也,牝,雌也。雄躁動貪欲,雌常以靜,故能勝雄也。以其靜復能為下,故物歸之也。故大國以下小國,大國以下,猶云以大國下小國。則取小國;小國則附之。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大國納之也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言唯修卑下,然後乃各得其所。大國不過欲兼畜人,小國不過欲入事人。夫兩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。小國修下自全而已,不能令天下歸之,大國修下則天下歸之。故曰,各得其所欲,則大者宜為下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謙德六十一)】大國者下流,治大國,當如居下流,不逆細微。天下之交,大國,天下士民之所交會。天下之牝。牝者,陰類也。柔謙和而不昌也。牝常以靜勝牡,女所以能屈男,陰勝陽,以,安靜不先求之也。以靜為下。陰道以安靜為謙下。故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,能謙下之,則常有之。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此言國無大小,能持謙畜人,則無過失也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下者謂大國以下小國,小國以下大國,更以義相取。大國不過欲兼畜人,大國不失下,則兼併小國而牧畜之。小國不過欲入事人。使為臣僕。夫兩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。大國小國各欲得其所,大國又宜為謙下
【釋文】大國應該學大海的卑下自處,雖是居於下流,但是唯有居於下流,才能成為百川眾流交會的歸處。就好像天下的雌性動物,常以柔弱的靜定自處,但是卻能勝過雄性動物的剛強躁動,這就是以靜定為下,反而能勝剛強躁動的原因。所以說,大國若能以謙卑自處,更以誠信有禮對待小國,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服,更能取得小國的歸向之心,小國若能謙卑自處,更以誠信有禮對待大國,就能取得大國的信任,更取得大國的崇敬之心。所以無論是大國謙下以求小國的信服,或是小國謙下以求大國的信任。大國為政的最終目的,只不過是愛護天下百姓,既然天下百姓皆是安定純樸,治理大國的使命,也算是達成了。小國治理百姓的最終目的,不過是願意侍奉人民,使百姓過得平安無事,因此他對大國的要求,也只是希望大國能將小國平等看待而已。所以,無論是大國或是小國,如果要達到這種目的,首先就要以謙卑自處。而且,最要緊的,就是大國應該首先以謙卑低下做為模範,能夠這樣天下自然太平了。
【解脫】站在上方的,就要給人;處在下方的,才能得到別人的恩賜!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!最好的領導者,不是站在上方指揮,而是處在下方觀看,並且要懂得回到本源的看!不必打破身段,因為根本就沒有身段,有的只是讓自家生命恰當的、好好的活著!離去不必要的高傲,正視真正的卑下;卑下才有坤德載物!

道的奧妙--道奧章第六十二

道者萬物之奧①。善人之寶,不善人之所保②。美言可以市③,尊行可以加人④。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﹖故立天子,置三公⑤,雖有拱璧以先駟馬⑥,不如坐進此道⑦。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﹖不曰﹕以求得⑧,有罪以免邪⑨﹖故為天下貴。

【註釋】
①奧:一說為深的意思,不被人看見的地方;另一說是藏,含有庇蔭之意。其實兩說比較接近,不必僅執其一。
②不善人之所保: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。
③美言可以市:美好的言辭,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敬仰。
④尊行可以加人:良好的行為,可以見重於人。
⑤三公:太師、太傅、太保。
⑥拱璧以先駟馬:拱璧,指雙手捧著貴重的玉;駟馬,四匹馬駕的車。古代的獻禮,輕物在先,重物在後。
⑦坐進此道:獻上清靜無為的道。
⑧以求得:有求就得到。
⑨有罪以免邪:有罪的人得到“道”,可以免去罪過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道者萬物之奧。奧,猶曖也。可得庇蔭之辭。善人之寶,寶以為用也。不善人之所保。保以全也。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言道無所不先,物無有貴於此也。雖有珍寶璧馬,無以匹之,美言之則可以奪眾貨之賈,故曰,美言可以市也,尊行之則千里之外應之,故曰,可以加於人也。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?不善當保道以免放。故立天子,置三公,言以尊行道也。雖有拱璧以先駟馬,不如坐進此道。此道,上之所云也。言,故立天子,置三公,尊其位,重其人,所以為道也。物無有貴於此者,故雖有拱抱寶璧以先,駟馬而進之,不如坐而進此道也。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?不曰:以求得,有罪以免耶?故為天下貴。以求則得求,以免則得免,無所而不施,故為天下貴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為道第六十二)】道者萬物之奧,奧,藏也。道為萬物之藏,無所不容也。善人之寶,善人以道為身寶,不敢違也。不善人之所保。道者,不善人之保倚也。遭患逢急,猶知自悔卑下。美言可以市,美言者獨可於市耳。夫市交易而退,不相宜善言美語,求者欲疾得,賣者欲疾售也。尊行可以加入。加,別也。人有尊貴之行,可以別異於凡人,未足以尊道。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。人雖不善,當以道化之。蓋三皇之前,無有棄民,德化淳也。故立天子,置三公,欲使教化不善之人。雖有拱璧以先駟馬,不如坐進此道。雖有美璧先駟馬而至,故不如坐進此道。古之所以貴此道者,何不日以求得?古之所以貴此道者,不日日遠行求索,近得之於身。有罪以免耶,有罪謂遭亂世,闇君妄行形誅,修道則可以解死,免於眾也。故為天下貴。道德洞遠,無不覆濟,全身治國,恬然無為,故可為天下貴也。
【釋文】道是萬物之中,最精微最奧妙的東西。善人經常視為修身養命的至寶。就是不善之人,也會依賴「道」來保障自己,例如俗語說:盜亦有道就是最佳的佐證,可見壞人有時候,也要仰仗「道」來保護自己。所以,有時候當你講出一句合於道的至善美言,就可博取別人的欽佩。也就是說,只要你合於「道」行事,有尊貴的行持,就能夠高人一等。人往往有迷昧的時候,而做出不善的事,可是只要你有改過向善的心,誰不會原諒你呢?誰還會遺棄你呢?但是最怕你的懺悔之心不誠、良知不堅、惡性不改、力行不恆,所以才會自棄棄人,為人所棄。所以說,如果你不依道而行,即使得到世間的一切,如擁有了至上的王位,又設置了文武百官,前呼後擁,兩手又擁有希世珍寶的美玉,乘坐富麗堂皇的馬車,如此的尊榮華貴,還不如體悟大道,深入道心,來得實在永恆,所以古代的聖人,才如此的尊貴大道。這是為什麼呢?無不是因為,日日求於大道,日日行於大道。如果不這樣做,便要背道而行,一旦背道而行,就要造下罪業了。一旦造下罪業,難道可以免受因果的懲罰嗎?所以「道」實在是天下最尊貴的了。
【解脫】自然大道是萬物所歸趨的奧秘之所,它以包容為德!世間紅塵,且讓它囂嚷一下,也就沉寂了!沉寂了,就好。靠著外在的華美、光鮮,是不實際的;要由內在樸實的生長起來!大道無形,去掉了「形」,進到了「無」,這樣才能入乎「道」,最後是要無所不在的「大」,這是一個不休止的歷程。

聖人的處事--無難章第六十三

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①。大小多少②,報怨以德③。圖難於其易,為大於其細;天下難事必作於易,天下大事必作於細。是以聖人終不為大④,故能成其大。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。是以聖人猶難之,故終無難矣。

【註釋】
①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:此句意為把無為當作為,把無事當作事,把無味當作味。
②大小多少:大生於小,多起於少。另一解釋是大的看作小,小的看作大,多的看作少,少的看作多,還有一說是,去其大,取其小,去其多,取其少。
③報怨以德:此句當移至七十九章“必有餘怨”句後,故此處不譯。
④不為大:是說有道的人不自以為大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。以無為為居,以不言為教,以恬淡為味,治之極也。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。小怨則不足以報,大怨則天下之所欲誅,順天下之所同者,德也。圖難於其易,為大於其細;天下難事必作於易,天下大事必作於細。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。是以聖人猶難之,以聖人之才猶尚難於細易,況非聖人之才而欲忽於此乎,故曰,猶難之也。故終無難矣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恩始第六十三)】為無為,因成循故,無所造作。事無事,預有備,除煩省事也。味無味。深思遠慮,味道意也。大小多少,陳其戒令也。欲大反小,欲多反少,自然之道也。報怨以德。脩道行善,絕禍於未生也。圖難於其易,欲圖難事,當於易時,未及成也。為大於其細。欲為大事,必作於小,禍亂從小來也。天下難事必作於易,天下大事必作於細。從易生難,從細生著。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處謙虛,天下共歸之也。夫輕諾必寡信,不重言也。多易必多難。不慎患也。是以聖人猶難之,聖人動作舉事,猶進退,重難之,欲塞其源也。故終無難矣。聖人終生無患難之事,猶避害深也
【釋文】聖人處事,不是為了慾望而處事,也不是為了貪得而處事,更不是為了私利而處事,純然是為了大公無私而處事。聖人的行事,不以心機而行事,不為功業行事,不為名利行事,心性中是純然虛無為懷而行事。聖人的品味,不是為了情慾而品味,不是為了滿足慾望而品味,更不是為了貪慾而品味,純然是以自然淡泊無味而品味。可是凡人的心靈欠缺,常常以大為小,以多為少,而聖人的心境就不同了,他心靈中一切具足,不缺少一物,因此聖人能以小為大,以少為多。所以聖人的心靈是萬德具備,心中無怨。假使有人誤會他,對他產生憤恨的心理,他還能以德報怨,絕不懷有報復之心。因此,如果你想學聖人的作為,必先從容易的事做起,能將容易的事做好,才能將困難的事情做好。要做大事情也是一樣,先從細小的事情做好,能先從細小的事情做好,大的事情才能做好。所以說,要做天下的難事,必先從容易的事情開始,要做天下的大事,必先從細小的事情開始。因此聖人他總是先從細小容易的事情開始做起,而不是一下子,就想做大事業。所以,他最後根基穩固,終於能成就大事業。可是凡人他輕視心性的修養,他們以為那是小事情,但是小事情都做不好,怎能成就大事業呢?這就好像一個人,馬馬虎虎點頭答應的事,這個人一定沒當做一回事,沒當一回事的答應,必然是缺少信用的。還有如果把事情看得很容易,而且事先一點也不準備,到時候發生的困難反而越多。所以聖人開始的時候,先把每一件事都認為困難,事事戒慎自己,時時反省自己,最後反而「天下無難事」了。
【解脫】有一個做事原則要記得:先其易者,後其節目;容易的通過了,難的也變簡單了。要鄭重其事,但不要焦慮;要放下,但不要忘了;要緩緩地處理!不要再計畫了,開始吧!有了第一步,一切就好端端地來了!可以慢些,但不能停歇;要綿綿若存的努力!

修己治人的方針--輔物章第六十四
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。其脆易泮①,其微易散。為之於未有,治之於未亂。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②;九層之臺,起於累土③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④。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,無執故無失⑤。民之從事,常於幾成而敗之。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是以聖人欲不欲,不貴難得之貨;學不學⑥,復眾人之所過。以輔萬物之自然,而不敢為⑦。

【註釋】
①其脆易泮:泮,散,解。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。
②毫末:細小的萌芽。
③累土:堆土。
④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:一說是二十九章錯簡於此。
⑤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,無執故無失:此句仍疑為二十九章錯簡於本章。
⑥學:這裡指辦事有錯的教訓。
⑦而不敢為:此句也疑為錯簡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。以其安不忘危,持之不忘亡,謀之無功之勢,故曰易也。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雖失無入有,以其微脆之故,未足以興大功,故易也。此四者,皆說慎終也,不可以無之,故而不持,不可以微之,故而弗散也,無而弗持,則生有焉,微而不散,則生大焉,故慮終之患,如始之禍,則無敗事。為之於未有,謂其安未兆也。治之於未亂。謂微脆也。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臺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當以慎終除微,慎微除亂,而以施為治之形名,執之反生事原,巧辟滋作,故敗失也。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,無執故無失。民之從事,常於幾成而敗之。不慎終也。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是以聖人欲不欲,不貴難得之貨;好欲雖微,爭尚為之,興難得之貨雖細,貪盜為之起也。學不學,復眾人之所過。不學而能者,自然也。喻於學者,過也。故學不學,以復眾人之過。以輔萬物之自然,而不敢為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守微第六十四)】其安易持,治身治國安靜者,易守持也。其未兆易謀,情欲禍患未有形兆時,易謀止也。其脆易破,禍亂未動於朝,情欲未見於色,如脆弱易破除。其微易散。其未彰著,微小易散去也。為之於未有,欲有所為,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。治之於未亂。治身治國於未亂之時,當豫閉其門也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;從小成大。九層之臺起於累土;從卑立高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。從近至遠。為者敗之,有為於事,廢於自然;有為於義,廢於仁;有為於色,廢於精神也。執者失之。執利遇患,執道全身,堅持不得,推讓反還。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,聖人不為華文,不為色利,不為殘賊,故無敗壞。無執故無失。聖人有德以教愚,有財以與貧,無所執藏,故無所失於人也。民之從事,常於幾成而敗之。從,為也。民之為事,常於功德幾成,而貪位好名,奢泰盈滿而自敗之也。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終當如始,不當懈怠。是以聖人欲不欲,聖人欲人所不欲。人欲彰顯,聖人欲伏光;人欲文飾,聖人欲質朴;人欲色,聖人欲於德。不貴難得之貨;聖人不眩為服,不賤石而貴玉。學不學,聖人學人所不能學。人學智詐,聖人學自然;人學治世,聖人學治身;守道真也。復眾人之所過;眾人學問反,過本為末,過實為華。復之者,使反本也。以輔萬物之自然。教人反本實者,欲以輔助萬物自然之性也。而不敢為。聖人動作因循,不敢有所造為,恐遠本也。
【釋文】國家安定的時候,為政的人,容易保持治理的大事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切紛亂的事情還沒發生的時候,如果有違反正常的事情,剛要發生,便能一目了然,能夠一目了然,才容易找出圖謀的對策。就好比說,一件事情剛要形成的開始,總是比較脆弱的,比較脆弱的東西,總是容易分化。也比如說,微小的東西,容易散失,尚未凝結的事物,容易分散。所以,要做好一件事,一定要綢繆於事情未發展的開始。治理國家也是一樣,要在尚未混亂之前,就要先做好治國的基礎。好比一棵兩人合抱的大樹木,它的成長也是從一粒細小的種子開始萌芽。一棟九層樓高的平台,也是從一畚箕一畚箕的泥土累積起來。要走千里的路程,也是要從腳底踏出第一步。因此行為超出以上過程的人,一定會失敗的,因為他太執著太任性,太執著太任性的人,就是缺德,缺德的人,就會失去一切。所以聖人了解這種道理之後,他就守住渾全的德性,不與人紛爭,也不執著得失之心。既然不執著得失之心,所以也沒有失落的痛苦。但是,世人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,只因一時的鬆懈而遭到失敗。因此能夠將最後關頭當做開始一樣謹慎的人,他就不會失敗。所以,聖人所欲求的,是一般人所不欲求的。譬如聖人欲求的是自在解脫,而不是貴重的金銀財寶。聖人所學的,是一般人所不喜歡學的,好比聖人所學的是內在生命的哲學,而不是追求虛榮浮華,賣弄心機。所以聖人他只是想回復到自己的本性良知,提醒世人不要胡作非為,違背自己良知而已。這就是聖人將所要做的事,先去了解,先去實行,然後他才能輔佐萬物回歸自然純樸。因此,聖人他的任務太大了,世人的注目也太深了,所以他更不敢胡作非為而亂了修己治人的方針啊!
【解脫】要懂得見微知著,或者見縫插針,不要讓它勢態擴大了!不是去弄心機,而是回到「大道之源」,你自會有一番機趣,並因之而玩味一下「道之幾」也,進一步體會歷史之勢!天下不是打來的,而是人們送給你的,不送給你,奈何?要人家送給你,那就要懂的謙虛些!快成功了,就是最危險的時候;要懂得「保合太和」,要懂得好自努力,慎終如始!

回歸純樸--玄德章第六十五

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①,將以愚之②。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③。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④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知此兩者⑤亦稽式⑥。常知稽式,是謂玄德。玄德深矣,遠矣,與物反矣⑦,然後乃至大順⑧。

【註釋】
①明民:明,知曉巧詐。明民,意為讓人民知曉巧詐。
②將以愚之:愚,敦厚、樸實,沒有巧詐之心。不是愚弄、蒙昧。此句意為使老百姓無巧詐之心,敦厚朴實、善良忠厚。
③智多:智,巧詐、奸詐,而非為智慧、知識。
④賊:傷害的意思。
⑤兩者:指上文“以智治國,國之賊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”。
⑥稽式:法式、法則,一本作“楷式”。
⑦與物反矣:反,通返。此句意為'德'和事物復歸於真樸。
⑧大順:自然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明,謂多見巧詐,蔽其樸也。愚謂無知守真,順自然也。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。多智巧詐,故難治也。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;智,猶治也,以智而治國,所以謂之賊者,故謂之智也。民之難治,以其多智也,當務塞兌閉門,令無知無欲,而以智術動民。邪心既動,復以巧術防民之偽,民知其術,防隨而避之,思惟密巧,奸偽益滋,故曰,以智治國,國之賊也。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知此兩者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謂玄德。玄德深矣,遠矣,稽,同也。古今之所同則而不可費,能知稽式,是謂玄德,玄德深矣,遠矣。與物反矣,反其真也。然後乃至大順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淳德第六十五)】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說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國者,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詐也,將以道德教民,使質朴不詐偽。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。民之所以難治者,以其智多而為巧偽。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;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,必遠道德,妄作威福,為國之賊也。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不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,則民守正直,不為邪飾,上下相親,君臣同力,故為國之福也。知此兩者亦稽式。兩者謂智與不智也。常能智者為賊,不智者為福,是治身治國之法式也。常知稽式,是謂玄德。玄,天也。能知治身及治國之法式,是謂與天同德也。玄德深矣,遠矣,玄德之人深不可測,遠不可及也。與物反矣!玄德之人與萬物反異,萬物欲益己,玄德施與人也。然後乃至於大順。玄德與萬物反異,故能至大順。順天理也。
【釋文】古時候,了解以「道」治國的人,不教人民鬥智機巧。而教人民純樸敦厚,為什麼呢?因為國家之所以難以治理,就是人民的智謀太多。所以如果以智謀來治理國家的人,等於教人民互相鬥智,一旦上下互相鬥智,自然兩敗俱傷,在兩敗俱傷之下國家就要亂了。因此這種教人民鬥智的辦法,實在是教人民為賊呀!反過來說,倘若在上的人不以智巧治國,人心自然純樸,人民生活自然安定無爭,這才是國家的福祉。所以如果有人知道以上兩種道理的人,就可成為治理國家的模範,能夠成為治理國家模範的人,就是有玄妙德性的人。當玄妙德性發揮到更深更遠的時候,在外表看來似乎與世俗的軌道相反,其實這正是使人民更歸於純樸,歸於和諧的妙境啊!
【解脫】天下國家不是用計較心去做成的,而是用一番真心做成的!要守愚,純樸自然,看似笨笨,其實才能生長!追求世俗,太辛苦了,何妨守著原先的純樸氣質,雖然粗粗的,卻有力量!最「玄」的事是:好像沒有,其實是有,生命的奧秘就在這裡!

謙卑低下--江海章第六十六

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①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。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欲先民,必以身後之。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②,處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,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
【註釋】
①百谷王:百川狹谷所歸附。
②重:累、不堪重負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。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欲先民,必以身後之。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,處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,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後己第六十六)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。江海以卑,故眾流歸之,若民歸就王。以卑下,故能為百谷王也。是以欲上民,欲在民之上也。必以言下之;法江海處謙虛。欲先民,欲在民之前也。必以身後之。先人而後己也。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,聖人在民上為主,不以尊貴虐下,故民戴而不為重。處前而民不害。聖人在民前,不以光明蔽後,民親之若父母,無有欲害之心也。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。聖人恩深愛厚,視民如赤子,故天下樂推進以為主,無有厭也。以其不爭,天下無厭聖人時,是由聖人不與人爭先後也。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言人皆有為,無有與吾爭無為。
【釋文】汪洋的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眾流之王,就是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,使百川眾流之水,無論淨穢,皆能容納,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。聖人他能夠高居萬民之上,就是他心口一致,而且先謙虛自己的言語,自稱為下,所以,如果你也想居於別人的先前,那麼你必須先尊重所有的人,尊重所有的人,所有的人才會尊重你,反之你輕視所有的人,所有的人就輕視你。聖人就是知道這些道理,所以他雖然居於上位,可是他處處謙虛為懷,使居於下方的人民,都不感到威重的心理壓力。所以聖人雖然居於所有人的先前,可是人民會自然的崇敬,不會去嫉妒他,或是加害他。而且天下的人都樂於推舉他,而不討厭他。這就是他不與人相爭,所以天下人也就沒有人能勝過他了。
【解脫】如果你已經是一個領導者了,那你就儘可能的謙卑吧!如果你將要成為領導者,那你要學習謙卑!落入競爭的機制,那有爭得過的道理;只有不落入競爭的機制,才能爭得過人!等在下頭,別人會給你;站到上頭,那你就得給人;好好選擇吧!卑下得別人都不覺得你是一號可競爭的人物,但你卻是一最能競爭的人物,這局勢如何,不問可知!

慈祥的愛心--三寶章第六十七

天下皆謂我道大①,似不肖②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③﹗我有三寶④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⑤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⑥;儉故能廣⑦;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⑧。今舍慈且⑨勇,舍儉且廣,舍後且先,死矣﹗夫慈以戰則勝⑩,以守則固。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。

【註釋】
①我道大:道即我,我即道。“我”不是老子用作自稱之詞。
②似不肖:肖,相似之意。意為不像具體的事物。一說,沒有任何東西和我相似。
③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:以上這一段,有學者認為是它章錯簡。
④三寶:三件法寶,或三條原則。
⑤儉:嗇,保守,有而不盡用。
⑥慈故能勇:仁慈所以能勇武。
⑦儉故能廣:儉嗇所以能大方。
⑧器長:器,指萬物。萬物的首長。
⑨且:取。
⑩以戰則勝:一本作“以陣則亡”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天下皆謂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!久矣其細,猶曰其細久矣。肖則失其所以為大矣,故曰,若肖久矣,其細也夫。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;夫慈,以陳則勝,以守則固,故能勇也。儉故能廣;節儉愛費,天下不匱,故能廣也。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唯後外其身,為物所歸,然後乃能立,成器為天下利,為物之長也。今舍慈且勇,且,猶取也。舍儉且廣,舍後且先,死矣!夫慈以戰則勝,相慜而不避於難,故勝也。以守則固。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三寶第六十七)】天下皆謂我道大,似不肖。老子言:天下謂我德大,我則佯愚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,唯獨名德大者為身害,故佯愚似若不肖。無所分別,無所割截,不賤人而自責。若肖久矣。肖,善也。謂辨惠也。若大辨惠之人,身高自貴行察察之政所從來久矣。其細也夫。言辨惠者唯如小人,非長者。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。老子言:我有三寶,抱持而保倚。一曰慈,愛百姓若赤子。二曰儉,賦歛若取之於己也。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執謙退,不為倡始也。慈故能勇,以慈仁,故能勇於忠孝也。儉故能廣,天子身能節儉,故民日用廣矣。不敢為天下先,不為天下首先。故能成器長。成器長,謂得道人也。我能為得道人之長也。今舍慈且勇,今世人舍慈仁,但為勇武。舍儉且廣,舍其儉約,但為奢泰。舍後且先,舍其後己,但為人先。死矣!所行如此,動入死地。夫慈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。夫慈仁者,百姓親附,并心一意,故以戰則勝敵,以守衛則堅固。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。天將救助善人,必與慈仁之性,使能自營助也。
【釋文】天下人都說:「我把『道』講得很大,其實看不出『道』有什麼能力,根本不像很大的樣子。」不錯!就因為「道」很大,所以才不像任何的東西。如果它像某一種東西的時候,豈不是很久以前就被人認為那是一件很細小的東西嗎?但是在修身處事方面,我有三項要訣,只要你持有它,就是你的身中之「道」了。那就是第一:慈祥的愛心,第二:節儉純樸,第三:不敢自高、自傲、居於別人的先前。因為慈愛才能產生勇氣,就好比一位母親,為了兒女的生活,就必須背負自己責任的勇氣,這就是慈愛所發揮的勇氣。因為節儉自己的精神不妄洩,所以才能精神飽滿,使先天之氣運轉,五氣朝元,三花聚頂,元神復位,然後天地任我遨遊,更能發揮廣大的救人救世大事業。因為謙虛卑下的美德,才能受人尊敬擁戴,像這種德性的發揮,正是大器晚成的寫照。可是現在有人捨棄了慈祥的愛心,而好勇鬥狠,且好出風頭。捨棄了節儉純樸,而荒淫無度,且浪費光陰。捨棄了謙虛退讓,而好爭好鬥,且瞧不起人。像這種人,就是自己想要快一點邁向死亡之路了。所以說,抱著天生慈祥的正氣,才是永恆的勇氣,此種勇氣,才有真實的力量,以此種力量去對付逞強邪惡之輩的擾亂,才能得到真正的勝利。而且以慈愛來防守,就能得到鞏固,因為慈愛本是上天所賦的本性,盡到天賦的本性,天下之人,就會擁護愛戴,能夠得到擁護愛戴,在上位的人自然能夠得到鞏固的支持了。
【解脫】滿懷「愛」的人,無所怖慄、無所憂懼,因此是最為勇敢的!「儉嗇之道」可以令人回到自家生命之源來,不外放、不衰歇!不用急,在後頭,只要有生長的力量,後頭總會跑到前頭來的。戰爭是不得以的,只有「愛」才能化解戰爭!

原文:道德經
上卷 下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