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《道德經》全文及釋義(八)

下篇德經(第68~77章)

最佳的勇士--不爭章第六十八

善為士者①不武,善戰者不怒,善勝敵者不與②,善用人者為之下,是謂不爭之德,是謂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古之極③。

【註釋】
①善為士者:士,即武士,這裡作將帥講。此句意為善作將帥的人。
②不與:意為不爭,不正面衝突。
③配天古之極:符合自然的道理。一說“古”字是衍文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善為士者不武,士,卒之帥也。武,尚先陵人也。善戰者不怒,後而不先,應而不唱,故不在怒。善勝敵者不與,不與爭也。善用人者為之下,是謂不爭之德,是謂用人之力,用人而不為之,下則力不為用也。是謂配天古之極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配天第六十八)】善為士者不武,言貴道德,不好武力也。善戰者不怒,善以道戰者,禁邪於胸心,絕禍於未萌,無所誅怒也。善勝敵者不與,善以道勝敵者,附近以仁,來遠以德,不與敵爭,而敵自服也。善用人者為之下。善用人自輔佐者,常為人執謙下也。是謂不爭之德,謂上為之下也。是乃不與人爭之道德也。是謂用人之力,能身為人下,是謂用人臣之力也。是謂配天古之極。能行此者,德配天也。是乃古之極要道也。
【釋文】最佳的勇士,絕不會誇張自己的武力,也不會逞強好鬥,更不會顯出凶狠的樣子。最好的戰士,是時時保持太和之氣,以及養精蓄銳,絕不會輕易就暴躁發怒。最會打勝仗的將帥,是最不想和敵人交鋒打戰,如果宣佈與敵人交鋒打戰,也是為了早日和平著想。最會用人的長官,常常關懷部下,為部下著想,如此的信誠關照,才能讓部下信服擁戴。以上這些都是不與人相爭的美德,也是用人的真正力量,這就是配合天地之德,順其古道,所表現的極致啊!
【解脫】「對治」很辛苦,要懂得轉圜,留了餘地,才可能轉圜。「生氣」是下下策,要懂得不生氣,才可能鼓足勇氣,克服困境!什麼事都自己做,那鐵定會累死;做領導的人,是去領導人做事,不是讓事把自己做死了!大自然的啟示是:讓該活動的活動,自己還給它個自己!

真正的勝利--用兵章第六十九

用兵有言﹕「吾不敢為主①而為客②,不敢進寸而退尺。」是謂行無行③,攘無臂④,扔無敵⑤,執無兵⑥。禍莫大於輕敵,輕敵幾喪吾寶。故抗兵相加⑦,哀⑧者勝矣。

【註釋】
①為主:主動進攻,進犯敵人。
②為客:被動退守,不得已而應敵。
③行無行:行,行列,陣勢。此句意為:雖然有陣勢,卻像沒有陣勢可擺。
④攘無臂:意為雖然要奮臂,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。
⑤扔無敵:意為雖然面臨敵人,卻像沒有敵人可赴。
⑥執無兵:兵,兵器。意為:雖然有兵器,卻像沒有兵器可執。
⑦抗兵相加:意為兩軍相當。
⑧哀:閔、慈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用兵有言:「吾不敢為主而為客,不敢進寸而退尺。」是謂行無行,彼遂不止。攘無臂,扔無敵,行,謂行陳也,言以謙退哀慈,不敢為物先,用戰猶行無行,攘無臂,執無兵,扔無敵也,言無有與之抗也。執無兵。禍莫大於輕敵,輕敵幾喪吾寶。言吾哀慈謙退,非欲以取強,無敵於天下也。不得已而卒至於無敵,斯乃吾之所以為大禍也。寶,三寶也,故曰,幾亡吾寶。故抗兵相加,哀者勝矣。抗,舉也;加,當也。哀者,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,故必勝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玄用第六十九)】用兵有言:陳用兵之道。老子疾時用兵,故託己設其義也。吾不敢為主而為客,主,先也。不敢先舉兵。客者,和而不倡。用兵當承天而後動。不敢進寸而退尺。侵人境界,利人財寶,為進;閉門守城,為退。是謂行無行,彼遂不止,為天下賊,雖行誅之,不成行列也。攘無臂,雖欲大怒,若無臂可攘也。扔無敵,雖欲仍引之,若無敵可仍也。執無兵。雖欲執持之,若無兵刃可持用也。何者?傷彼之民罹罪於天,遭不道之君,愍忍喪之痛也。禍莫大於輕敵。夫禍亂之害,莫大於欺輕敵家,侵取不休,輕戰貪財也。輕敵,幾喪吾寶。幾,近也。寶,身也。欺輕敵者,近喪身也。故抗兵相加,兩敵戰也。哀者勝矣。哀者慈仁,士卒不遠於死。
【釋文】軍事專家有一句箴言:「我不敢主動先向對方挑戰,只有在對方已經開始攻擊的情況下,才起而應戰,我不敢以殘暴好殺之心,去爭強爭霸,我只想保全固有的國土,使戰爭早日平靜。」像這樣的打仗,雖然國軍士氣高昂,可是卻沒有殺氣騰騰的兇惡,雖然高舉著臂膀,高呼著口號,可是卻沒有凶殘暴虐的模樣。雖然互相打仗,可是卻沒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要懷恨在心。因此這種人,不是為了好殺好戰而打仗,只是為了正義,為了和平而打仗,像這種慈愛光輝的打仗,才能使軍民全心全力以赴,也是勝利的象徵。所以說,這種戰爭雖然手裏拿著兵器,可是這正是正義之手,不是殺人的兇手。災禍的發生,都是好戰好殺的人所引起的,而這種人,也是過份輕敵的人,殊不知輕視敵人,就是失敗的主因,因為再小的國家,只要全國上下團結一致,軍民同心,這種力量的韌力,就遠勝於兇殘暴虐的好戰之軍,為什麼呢?因為一個是順天行事,一個是逆天行事,差別就在於此。因此輕敵的人就會失去「六十七章」所講的慈愛,節儉,不敢為天下先這三相寶貝,失去這三相寶貝,以國家來說等於失去國家的命脈。所以說,不以好殺好戰去打仗,而以順天行事悲憫蒼生才出戰的國家,它到最後,才能得到真正的勝利。
【解脫】凡屬於「生」者,就主動參與;凡屬於「死」者,就被動些吧!有了最深沉的悲憫與關懷,一切著相的戰爭,都會過去的;而且一定會成功!老在意會贏與否,那就很難說;用了氣力、智謀,一切由它去吧!放開往往是最大的力量!有餘地可退就退,不用急地反擊,長成力量時,它就衰頹了!悲憫些吧!

我的言論--懷玉章第七十
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言有宗①,事有君②。夫唯無知③,是以不我知。知我者希,則④我者貴。是以聖人被褐⑤懷玉⑥。

【註釋】
①言有宗:言論有一定的主旨。
②事有君:辦事有一定的根據。一本“君”作“主”。“君”指有所本。
③無知:指別人不理解。一說指自己無知。
④則:法則。此處用作動詞,意為效法。
⑤被褐:被,穿著;褐,粗布。
⑥懷玉:玉,美玉,此處引伸為知識和才能。“懷玉”意為怀揣著知識和才能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可不出戶窺牖而知,故曰,甚易知也。無為而成,故曰甚易行也。惑於躁欲,故曰,莫之能知也。迷於榮利,故曰,莫之能行也。言有宗,事有君。宗,萬物之宗也。君,萬物之主也。夫唯無知,是以不我知。以其言有宗,事有君之故,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。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。唯深故知者希也,知我益希,我亦無匹,故曰,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也。是以聖人被褐懷玉。被褐者,同其塵,懷玉者,寶其真也。聖人之所以難知,以其同塵而不殊,懷玉而不渝,故難知而為貴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知難第七十)】章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老子言:吾所言省而易知,約而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人惡柔弱,好剛強也。言有宗,事有君。我所言有宗祖根本,事有君臣上下,世人不知者,非我之無德,心與我之反也。夫唯無知,是以不我知。夫唯世人之無知者,是我德之暗,不見於外,窮微極妙,故無知也。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。希,少也。唯達道者乃能知我,故為貴也。是以聖人被褐懷玉。被褐者薄外,懷玉者厚內,匿寶藏德,不以示人也。
【釋文】我的言論,實在很簡單,你們應該容易了解,而且又容易做到才對。可是現在天下的人,本性已經迷昧了,所以才不了解我的「道」,又難以遵照我的「道」去做。因為我所說的言論,都有個宗旨,我所說的事情,也都有個含意。可是你們就不了解這些宗旨,又不了解這些含意,這都是你們受到耳目見聞所染已久的原因,所以才不知道我所說的話,更不知道我所講的道理,更不了解我的心意。因此,真正了解我「道」的人,的確太少了,大概是我所說的「道」太珍貴了吧!因此聖人就好像一位,身外披著破舊衣服的人,可是身內卻懷有寶玉,別人怎麼會知道呢?
【解脫】真人是被褐懷玉,俗人卻是被玉而懷褐;名牌是為俗人妝點的,真人只是個素樸而已!話不用多,意思到了,就要停!事不用繁,可以成了,就罷手!有了共識好說話、好做事;共識雖難,但要用心培養!最可貴的東西通常是要珍藏起來的,不必現!

知與不知--不病章第七十一

知不知①上,不知知②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③,是以不病。

【註釋】
①知不知:註解家們一般對此句有兩種解釋。一說知道卻不自以為知道,一說知道自己有所不知。
②不知知: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。
③病病:病,毛病、缺點。把病當作病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知不知上,不知知病。不知知之不足任則病也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知病第七十一)】知不知上,知道言不知,是乃德之上。,不知知病。不知道言知,是乃德之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夫唯能病苦眾人有強知之病,是以不自病也。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聖人無此強知之病者,以其常苦眾人有此病,以此非人,故不自病。夫聖人懷通達之知,託於不知者,欲使天下質朴忠正,各守純性。小人不知道意,而妄行強知之事以自顯著,內傷精神,減壽消年也。
【釋文】已經了解「道」,卻認為自己還不了解「道」的人,是真正了解「道」的上等人;尚未了解「道」,就志得意滿,而且還自吹自擂,自以為了解「道」的人,就是得了高傲誇張的病症。唯有先知先覺的人,了解高傲誇張是一種病,所以以後,才不會再犯上這種病。聖人就是這種人,所以聖人就沒有這種病,因為他知道高傲自取是一種病,所以聖人就不患這種病了。
【解脫】對於自己所知的要知清楚,對於所不知的則常存敬意!事物之總體本源是難以了知的,但卻可以以生命相遇!去除心知執著,讓自家生命回到本源,好自生長!識得病痛,當可免得病痛,這是認不是的工夫!

愛惜自我--畏威章第七十二

民不畏威①,則大威至②。無狎③其所居,無厭④其所生。夫唯不厭⑤,是以不厭。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⑥;自愛不自貴⑦。故去彼取此⑧。

【註釋】
①民不畏威:威,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。此句意為,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。
②大威至:這個威是指人民的反抗鬥爭。
③無狎:狎通狹,意為壓迫、逼迫。無狎,即不要逼迫的意思。
④無厭:厭指壓迫、阻塞的意思。
⑤不厭:這個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、反抗鬥爭。
⑥不自見:不自我表現,不自我顯示。
⑦自愛不自貴:指聖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。
⑧去彼取此:指捨去“自見”、“自貴”,而取“自知”、“自愛”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。無狎其所居,無厭其所生。清靜無為謂之居,謙後不盈謂之生,離其清淨,行其躁欲,棄其謙後,任其威權,則物擾而民僻,威不能復制民,民不能堪其威,則上下大潰矣,天誅將至,故曰,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。無狎其所居,無厭其所生,言威力不可任也。夫唯不厭,不自厭也。是以不厭。不自厭,是以天下莫之厭。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;不自見其所知,以光耀行威也。自愛不自貴。自貴則物狎厭居生。故去彼取此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愛己第七十二)】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。威,害也。人不畏小害則大害至。大害者,謂死亡也。畏之者當愛精神,承天順地也。無狎其所居,謂心居神,當寬柔,不當急狹也。無厭其所生,人所以生者,以有精神。託空虛,喜清靜,飲食不節,忽道念色,邪僻滿腹,為伐本厭神也。夫唯不厭,是以不厭。夫唯獨不厭精神之人,洗心濯垢,恬泊無欲,則精神居之不厭也。是以聖人自知,不自見,自知己之得失,不自顯見德美於外,藏之於內。自愛不自貴。自愛其身以保精氣,不自貴高榮名於世。故去彼取此。去彼自見、自貴,取此自知、自愛。
【釋文】做什麼事,都胡作非為,而且又豪無畏懼的人,比較大的災禍,很快的就要降臨,這正是自尋的罪惡之途,也是自尋的毀滅之路。因此你們不要把你以後的去路狹窄起來,應該要開闊你的心胸,就好像四海之內皆兄弟,無處不是我的居所,無處不是我的歸處一樣的廣闊。而且你們要不厭棄真我,應該趕快去修身立命,使真我不生不死,不來不去,自在解脫。因為唯有這樣不厭棄自己的真我,天地萬物也才不厭棄你。所以聖人只求明心見性,而不受外在的一切矇蔽本性。這就是聖人愛惜真我的大生命,不受因果輪迴的拘束,因此他不貴重身外的榮華富貴,以及人間的虛情假愛。這就是聖人看輕假身,而求真我的解脫。
【解脫】居下位的力量是微弱的,但卻也是巨大的,官逼民反,天地覆滅,可不慎哉!人民的力量要懂得去欣賞它、裁成它,千萬不要壓制它!「統治者」是去「統」那些「治者」,而不是統統你自己來治理!「自知」是一切認識的起點,先明白自己吧!

因果羅網--天網章第七十三

勇於敢則殺,勇於不敢則活①。此兩者,或利或害②。天之所惡,孰知其故?是以聖人猶難之③。天之道④,不爭而善勝,不言而善應,不召而自來,繟然⑤而善謀。天網恢恢⑥,疏而不失⑦。

【註釋】
①勇於敢則殺,勇於不敢則活:敢,勇敢、堅強;不敢,柔弱、軟弱。此句意為勇於堅強就會死,勇於柔弱就可以活命。
②或利或害:勇於柔弱則利,勇於堅強則害。
③是以聖人猶難之:此句已見於六十三章。
④天之道:指自然的規律。
⑤繟然:安然、坦然。
⑥天網恢恢:天網指自然的範圍;恢恢,廣大、寬廣無邊。
⑦疏而不失: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勇於敢則殺,必不得其死也。勇於不敢則活。必齊命也。此兩者,或利或害。俱勇而所施者異,利害不同,故曰,或利或害也。天之所惡,孰知其故?是以聖人猶難之。孰,誰也。言誰能知天下之所惡,意故邪,其唯聖人,夫聖人之明,猶難於勇敢,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,故曰,猶難之也。天之道,不爭而善勝,天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不言而善應,順則吉,逆則凶,不言而善應也。不召而自來,處下則物自歸。繟然而善謀。垂象而見吉凶,先事而設誠,安而不忘危,未召而謀之,故曰,繟然而善謀也。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任為第七十三)】勇於敢則殺,勇敢有為,則殺其身。勇於不敢則活。勇於不敢有為,則活其身。此兩者,謂敢與不敢也。或利或害,活身為利,殺身為害。天之所惡。惡有為也。孰知其故?誰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?是以聖人猶難之。言聖人之明德猶難於勇敢,況無聖人之德而欲行之乎?天之道,不爭而善勝,天不與人爭貴賤,而人自畏之。不言而善應,天不言,萬物自動以應時。不召而自來,天不呼召,萬物皆負陰而向陽。繟然而善謀。繟,寬也。天道雖寬博,善謀慮人事,修善行惡,各蒙其報也。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。天所網羅恢恢甚大,雖疏遠,司察人善惡,無有所失。
【釋文】凡事想表示自己勇敢,而殘暴好鬥,又胡作非為的人,必會遭到殺身之禍。凡事不敢輕舉妄動,又不逞強好鬥的人,就可以明哲保身。以上這兩種人,一種是對自己有利,一種是對自己有害。這就是上天的本意,討厭剛強好鬥的人,可是有誰能夠知道它的原因呢?就是聖人也難以了解這些道理。但是冥冥之中,就好像有這個定數,有這種感應。不相信,你看吧!天的法則,天的造化,它經常不與萬物相爭,可是它從古代到現在,無論你怎樣與它相爭,到最後還是它得到勝利,這好像上天雖然不說話,可是它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感應。不用你去安排與召請,它自然就降臨下來,而且報應較快的,反而知道警惕,知道懺悔反省;報應較晚的,罪惡就愈深,罪惡愈深的,災禍就愈慘。像這種因果報應,好像上天早就謀算好了。這就是上天散佈下來的因果羅網吧,它就是那麼的廣闊,那麼的稀疏,可是對因果報應,都毫髮沒有漏失呀!
【解脫】有人激你說「你敢嗎?」,那就厚著臉皮告訴他,「我真的不敢」!世間事有一自然的奧秘在,真的是疏而不漏,且寬寬心吧!用命令的,不如用說的;用說的,不如用感應的!「奧秘」不是讓你去認知的,而是讓你去體會的!

暴政之下(1)--司殺章第七十四

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?若使民常畏死,而為奇①者,吾得執②而殺之,孰敢?常有司殺者③殺。夫代司殺者④殺,是謂代大匠斲⑤,夫代大匠斲者,希有不傷其手矣。

【註釋】
①為奇:奇,奇詭、詭異。為奇指為邪作惡的人。
②執:拘押。
③司殺者:指專管殺人的人。
④代司殺者:代替專管殺人的人。
⑤斲:砍、削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?若使民常畏死,而為奇者,吾得執而殺之,孰敢?詭異亂群謂之奇也。常有司殺者殺,夫代司殺者殺,是謂代大匠斲,夫代大匠斲者,希有不傷其手矣。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,不仁者人之所疾也。故曰,常有司殺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制惑第七十四)】民不畏死,治國者刑罰酷深,民不聊生,故不畏死也。治身者嗜欲傷神,貪財殺身,民不知畏之也。奈何以死懼之?人君不寬刑罰,教民去情欲,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?若使民常畏死,當除己之所殘剋,教民去利欲也。而為奇者,吾得執而殺之。孰敢?以道教化而民不從,反為奇巧,乃應王法執而殺之,誰敢有犯者?老子疾時王不先道德化之,而先刑罰也。常有司殺者。司殺者,謂天居高臨下,司察人過。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也。夫代司殺者,是謂代大匠斲。天道至明,司殺有常,猶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斗杓運移,以節度行之。人君欲代殺之,是猶拙夫代大匠斲木,勞而無功也。夫代大匠斲者,希有不傷手矣。人君行刑罰,猶拙夫代大匠斲,則方圓不得其理,還自傷。代天殺者,失紀綱,不得其紀綱還受其殃也。
【釋文】政治家如果施行暴政,老百姓一定不堪暴政的摧殘,如果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,也不怕死了,就想起來革命反抗了。到這個時候,執政的人,才想以殺人去威脅百姓,有何用呢?因此,如果百姓生活在安定的時候,他是怕死的。在這個時候,如果有人為非作歹,執政的人以政治清明的作風,把這些為非作歹的人抓起來審判死刑,還有誰敢再來送死?但在暴政之下,一切情形就不同了,常常遇有在司法官的命令之下,劊子手才殺人的。也有一些不是司法官命令之下,也不是劊子手,就亂殺人的。就好比一位不是砍柴的木匠,也要代替別人去砍柴,這種代替別人去砍柴的事,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啊!
【解脫】死亡的恐懼是一切恐懼根源,人民連死亡都不恐懼了,這世界就要變了!若要去撻伐一個人,那就慢些吧!因為有一大自然的奧秘會展開祂懲罰的手段的!能不動手,就不動手;因為自然大道有其好生之德。讓「畏懼」轉成「敬畏」,再轉而成為「敬意」,這豈不善哉!

暴政之下(2)--貴生章第七十五

民之饑,以其上食稅之多,是以饑。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①,是以難治。民之輕死,以其求生之厚②,是以輕死。夫唯無以生為③者,是賢④於貴生⑤。

【註釋】
①有為:繁苛的政治,統治者強作妄為。
②以其求生之厚:由於統治者奉養過於豐厚奢侈。
③無以生為:不要使生活上的奉養過分奢侈豐厚。
④賢:勝過的、超過的意思。
⑤貴生:厚養生命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民之饑,以其上食稅之多,是以饑。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。民之輕死,以其求生之厚,是以輕死。夫唯無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。言民之所以僻,治之所以亂,皆由上不由其下也,民從上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食損(貪損)第七十五)】民之饑,以其上食稅之多,是以飢。人民所以饑寒者,以其君上稅食下太多,民皆化上為貪,叛道違德,故饑。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。民之不可治者,以其君上多欲,好有為也。是以其民化上有為,情偽難治。民之輕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人民所以侵犯死者,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,貪利以自危。是以輕死。以求生太厚之故,輕入死地也。夫為無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。夫唯獨無以生為務者,爵祿不干於意,財利不入於身,天子不得臣,諸侯不得使,則賢於貴生也。
【釋文】暴政之下,執政的人只顧自己縱慾玩樂,對於人民失去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,在這個時候,課稅必然超過人民所得,人民在入不敷出又勞力用盡的情況下,自然就飢餓不堪了。這就是執政的人,失去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的原因,所以人民也跟著奸詐虛偽,等到這個時候,要治理百姓就困難重重了。一旦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,人民也就不怕死了,這都是在上位的人縱慾玩樂,過份奢侈的原因,才使人民不怕死的結果。所以唯有清心寡慾,恬淡虛靜,才是真正貴重他自己的生命。自奉太深,縱慾太甚,反而是輕親自己的生命。
【解脫】「強將手下無弱兵」,這樣的「強」不是強力之強,而是能自勝者強,能夠退到後頭去的「強」。「有為造作」所可能的成績仍然是有限的,「無為自然」才能好自生長!當屬下已不把他們的生命當生命來愛護時,這團體早該散伙了!「尊重」是一切領導者所要學習的最重要良方!

柔弱與剛強--柔弱章第七十六

人之生也柔弱①,其死也堅強②。萬物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,其死也枯槁⑤。故堅強者死之徒⑥,柔弱者生之徒⑦。是以兵強則不勝,木強則兵⑧。強大處下,柔弱處上。

【註釋】
①柔弱: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。
②堅強:指人死了以後身體就變成僵硬的了。
③草木:一本在此之前無“萬物”二字。
④柔脆:指草木形質的柔軟脆弱。
⑤枯槁:用以形容草木的干枯。
⑥死之徒:徒,類的意思,屬於死亡的一類。
⑦生之徒:屬於生存的一類。
⑧兵強則不勝,木強則兵:一本作“兵強則滅,木強則折”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堅強。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堅強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強則不勝,強兵以暴於天下者,物之所惡也,故必不得勝。木強則兵。物所加也。強大處下,木之本也。柔弱處上。枝條是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戒強第七十六)】人之生也柔弱,人生含和氣,抱精神。故柔弱也。其死也堅強。人死和氣竭,精神亡,故堅強也。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和氣存也。其死也枯槁。和氣去也。故堅強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以上二事觀之,知堅強者死,柔弱者生也。是以兵強則不勝,強大之兵輕戰樂殺,毒流怨結,眾弱為一強,故不勝。木強則共。本強大則枝葉共生其上。強大處下,柔弱處上。興物造功,大木處下,小物處上。天道抑強扶弱,自然之效。
【釋文】人在活著的時候,身體是柔軟的,死了之後,身體才變成堅硬。萬物也是一樣,你看花草、樹木,它在活著的時候,也是柔軟的,只有死了之後,它才變得堅硬。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,如果守住剛強頑固的人,就是想快點邁向死亡的人,反而謙退柔弱的人,才是走向永生之路。因此逞強於兵力,喜歡戰爭的國家,往往得不到勝利。就好像樹木強大的,反而要遭受砍伐。所以說,經常自誇強大的人,反而使人討厭,讓人看不起他,而以謙退柔弱自處的人,反而讓人崇敬擁戴。
【解脫】不要以為弱勢人家會瞧不起,其實,正因為人家看不在眼裡,反而是生長的好契機。生命的原則是看內裡的,不是看外表的;是看生長的,不是看既有的。真正的強者是柔弱之人,是「骨弱筋柔而握固」,像嬰兒一般!死板板的,有什麼好;活生生的才好!

天道的微妙--天道章第七十七

天之道,其猶張弓與﹖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;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。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。人之道①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孰能有餘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是以聖人為而不恃,功成而不處,其不欲見賢②。

【註釋】
①人之道:指人類社會的一般法則、律例。
②是以聖人為而不恃,功成而不處,其不欲見賢:陳鼓應先生認為這三句與上文不連貫疑為錯簡復出。此處仍予保留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天之道,其猶張弓與?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;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。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。人之道則不然,與天地合德,乃能包之,如天之道。如人之量,則各有其身,不得相均,如惟無身無私乎,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。損不足以奉有餘。孰能有餘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是以聖人為而不恃,功成而不處,其不欲見賢。言唯能處盈而全虛,損有以補無,和光同塵,蕩而均者,唯其道也。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天道第七十七)】天之道,其猶張弓與!天道暗昧,舉物類以為喻也。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。言張弓和調之,如是乃可用耳,夫抑高舉下,損強益弱,天之道也。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。天道損有餘而益謙,常以中和為上。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人道則與天道反,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,奪弱以益強也。孰能有餘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言誰能居有餘之位,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?唯有道之君能行也。是以聖人為而不恃,聖人為德施,不恃其報也。功成而不處,功成事就,不處其位。其不欲見賢。不欲使人知己之賢,匿功不居榮,畏天損有餘也。
【釋文】天道的微妙,就好像拉開弓箭準備射擊的情況。目標在高的地方,弓弦要往下拉,目標在低的地方,弓弦就要往上拉。距離較短的,拉開弓箭的力量就要小一點,距離較遠的,拉開弓箭的力量就要大一點。天道的微妙也是如此,物極必反,循環不已。萬物總是在平衡又調合的情況下,生生化化,調節運轉。可是世人就不是這樣了,比如為人處事方面,常常去做錦上添花這些虛偽的事,而救濟貧困這些實質的工作,卻少有人要去做。所以有誰能夠將有餘的精神與財力,奉獻給天下貧困的人呢?我想只有有道德的人,才做得到吧!因此聖人體悟大道,還不敢仗恃自己的能力。順天行道也不想自居其功,這就是聖人他不願處處誇耀自己的能力,將自己的長處去補助天下百姓的不足。這就是聖人所行的天道啊!
【解脫】自然有一調節性的原理,因此「損有餘以補不足」,但人間世往往「西瓜偎大邊」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「依道不依勢,依理不依力」,這原則很簡易,不要自己弄混淆了!放大空間,心胸自然寬廣;放長時間,目光自然久遠!大時間、大空間,自有大格局!跳脫開目前的限制,超越出來,你真會有意想不到的喜悅!

原文:道德經
上卷 下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