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《孙子兵法》謀攻(三)

孫子曰:凡用兵之法,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;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;全旅為上,破旅次之;全卒為上,破卒次之;全伍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
故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為不得已。修櫓轒轀,具器械,三月而後成;距闉,又三月而後已。將不勝其忿,而蟻附之,殺士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災也。

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戰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毀人之國而非久也,必以全爭於天下,故兵不頓而利可全,此謀攻之法也。

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,敵則能戰之,少則能守之,不若則能避之。故小敵之堅,大敵之擒也。

夫將者,國之輔也。輔周則國必強,輔隙則國必弱。

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:不知軍之不可以進,而謂之進,不知軍之不可以退,而謂之退,是為縻軍;不知三軍之事,而同三軍之政,則軍士惑矣;不知三軍之權,而同三軍之任,則軍士疑矣。三軍既惑且疑,則諸侯之難至矣,是謂亂軍引勝。

故知勝有五: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,識衆寡之用者勝,上下同欲者勝,以虞待不虞者勝,將能而君不御者勝。此五者,知勝之道也。

故曰: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戰必殆。

【釋文】謀是籌謀的謀﹐攻是攻擊的攻﹐孫子說一般戰爭的原則﹐使敵人全國投降是上策﹐打敗敵國是次等﹐使敵人全軍原整降服是上策﹐打得敵軍枝離破碎是次等﹐使敵軍全壘原整降服是上策﹐打敗敵軍是次等﹐使敵軍全部士卒降服是上策﹐以武降敵是次等﹐總的而言﹐不用武力而敵軍屈服是上策﹐以武即使打敗敵人也不好﹐百戰百勝不一定是高明之中最高明﹐不戰而勝才是最高明﹐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而勝﹐其次是破壞敵人的外交聯盟﹐再其次是與敵交戰﹐擊敗敵軍﹐下策是攻打敵軍城池﹐逼不得以才會選擇攻城﹐製做大盾和大車及功城的器械﹐花時數月﹐攻城的土山又需數月建做﹐如主將不克服憤怒焦燥﹐強逼士卒爬梯攻城﹐會折損三份之一士卒﹐城池也未能攻破﹐這是強攻的惡果﹐擅長用兵的人取勝不靠戰爭﹐佔據敵人城池不靠強攻﹐毀滅敵國不靠恆久戰爭﹐必須全勝的戰略爭勝﹐不讓己軍疲勞受挫﹐又能得全面勝利﹐這是以謀略取勝的標準﹐用兵原則﹐兵力大敵軍十倍便包圍他﹐兵力大敵軍五倍便攻打他﹐兵力是敵軍雙倍時要設法分散敵軍﹐旗鼓相當時要努力抵抗﹐己軍較弱時退後一步﹐避免決戰﹐弱軍堅持硬拼必成敵軍俘虜﹐將軍是君王之助手﹐輔助周密國便強盛﹐輔助不善國便衰弱﹐君王在三種情況下會危害軍隊﹐不了解軍隊不能前進而強逼前進﹐不了解軍隊不能後退而強逼撤退﹐這是束縛軍隊﹐不了解軍內事務而干予行政﹐使士兵無所適從﹐不懂行軍的權宜機變而干涉指揮﹐使將士生疑﹐己軍無所適從又心存懷疑﹐諸侯國便乘機進攻﹐災難隨之而降﹐這是自亂其軍自取滅亡﹐預知勝利有五種條件﹐你知到何時可打何時不可打便有機會勝出﹐了解兵力強弱的不同運用便有機會勝出﹐全軍上下一心便會勝利﹐自己做好準備敵人未及準備﹐勝算便較高﹐將軍能幹而君王不加約束便有機會勝出﹐這五個是預知勝利的條件﹐知己知彼﹐百戰百勝﹐知己不知彼﹐時勝時敗﹐不知己也不知彼﹐每次用兵都危險﹐總的而言﹐戰術最高明的不是以武服敵﹐以謀略取勝才是最高明﹐敵人全國投降是最好的﹐其次敵人全軍全壘或所有士卒投降也好﹐一旦動武﹐即使戰勝也不高明﹐將軍要知攻防的時機﹐孫子有這指引﹐兵力比敵軍強大十倍可作包圍﹐五倍的兵力可攻打敵軍﹐祗得兩倍以下兵力或己方較弱應避免硬拼﹐將軍是君王助手﹐有好將軍﹐君王便不應干予軍事指揮﹐君王不知戰況也不知軍內事務而干予﹐便自亂其軍自取滅亡﹐三個重點之一﹐不戰而勝是最可取又最高明﹐其次將軍要知攻防的時機﹐第三﹐君王不應干涉軍隊的指揮和內務﹐應由將軍負責。
孫子說不戰而勝是最高明﹐這需簡單卻說易行難﹐有什麼條件才能不戰而勝﹖其中一可能是別人心悅誠服﹐自願屈居﹐近代歷史裡不經戰爭而改變國界的不多﹐但都有發生﹐透過戰爭改變板圖反而更難﹐印象最深刻是柏林圍牆的拆毀﹐東德與西德合拼﹐重新組成一國﹐這轉變能這樣順利和平的主要原因是血濃於水﹐相方都是德國人﹐另一個例子是蘇聯解體﹐這情況有點不同﹐蘇聯解體後是產生了一點問題﹐等一會再談﹐跟據孫子兵法﹐蘇聯解體也進行得很高明﹐因不涉及戰爭﹐而是領導層自願放棄權力﹐導致國家解體﹐並沒有叛變或革命﹐都算是上策﹐順帶一提很多人對蘇聯解體的誤解﹐很多人認為蘇聯的解體導致很多問題﹐但必須明白在未解體之前﹐蘇聯的政治與經濟都已經崩潰﹐這些問題早已存在﹐不是解體與否所做成﹐蘇聯解體祗讓這些問題更透明﹐如果蘇聯當時不解體﹐情況會好些或壞些真是無從稽考﹐在商場有沒有不戰而勝的例子﹖如能互惠互利﹐也會發生的﹐例如電腦製做商與終輸機供應商或軟件公司跟電腦系統公司的合作﹐公司合拼的例子也有很多﹐速遞公司與地區性郵遞服務或文件處理公司的合拼都發生過﹐投資銀行跟商業銀行的合拼也很常見﹐這些都是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之下產生。如對方不甘心屈服﹐結果又不是互惠互利﹐祗單方得益﹐可以不戰而勝嗎?如果兵力比敵人大十倍以上﹐其實不需動武﹐祗需包圍﹐有點恐嚇成份﹐軍事強國將導彈遍佈世界各地﹐目的不是動武﹐一但開火便不是上策﹐在不夠資源包圍敵人﹐而足夠攻打敵人的情況﹐才會考慮動武﹐另一個選擇是切斷敵人的外交聯盟﹐總比動武為上﹐但這有賴很多國家都同一陣線對付共同敵人﹐即使有十國同時經濟制裁敵國﹐予以禁運﹐祗要有一兩國有異議而供應敵國﹐也使你的制裁無效﹐如果外交政策都不能制服敵人﹐是否非打不可﹖如果要打﹐是否必須自己參與?有些國家利用敵國互相攻打﹐不費一兵一卒﹐同時制服多方敵人﹐高明的做到無人知曉﹐當然這樣比較卑鄙﹐但孫子兵法從不顧仁義道德﹐始繼編明說戰爭要用詭詐技倆﹐兵法常帶欺騙﹐強者裝弱﹐弱者裝強﹐但請你留意孫子生於戰國﹐兵慌馬亂﹐多國都欲掌中原﹐而勝者會完全剷除敗者﹐與今天非常不同﹐今天還用孫子兵法內的詭詐技倆算是濫用﹐在今天文明些會﹐戰勝也不能將敵國據為己有﹐跟本不能完全剷除敵人﹐特別在日常生活﹐你成功欺騙別人也不能將其剷除﹐而且如何高明都會敗露﹐無論對方多笨﹐被騙一次便不會再容易上當﹐這樣做他人都對自己失去信心﹐令自己失去誠信四圍豎敵﹐千萬不要將兵法變為騙術﹐長遠計欺騙不會為你帶來好處﹐不如尋求互惠互利﹐與對方化敵為友。

原文:孙子兵法
上卷 下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