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《道德經》全文及釋義(三)

上篇道經(第21~30章)

道的顯現--從道章第二十一

孔①德②之容③,惟道是從。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④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⑤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⑥,其中有精⑦;其精甚真⑧,其中有信⑨。自今及古⑩,其名不去,以閱眾甫⑪。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﹖以此⑫。

【註釋】
①孔:甚,大。
②德:“道”的顯現和作用為“德”。
③容:運作、形態。
④恍惚:彷彿、不清楚。
⑤象:形象、具象。
⑥窈兮冥兮:窈,深遠,微不可見。冥,暗昧,深不可測。
⑦精:最微小的原質,極細微的物質性的實體。微小中之最微小。
⑧甚真:是很真實的。
⑨信:信實、信驗,真實可信。
⑩自今及古:一本作“自古及今”。
⑪眾甫:甫與父通,引伸為始。
⑫以此:此指道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。孔,空也,惟以空為德,然後乃能動作從道。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。恍惚無形,不繫之歎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以無形始物,不繫成物,萬物以始以成,而不知其所以然,故曰,恍兮惚兮,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也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窈、冥,深遠之歎,深遠不可得而見。然而萬物由之,其可得見,以定其真。故曰,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也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信,信驗也。物反窈冥,則真精之極得,萬物之性定。故曰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也。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至真之極,不可得名,無名則是其名也。自古及今,無不由此而成,故曰,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也。以閱眾甫。眾甫,物之始也。以無名說萬物始也。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?以此。此上之所云也。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,以此知之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虛心第二十一)】孔德之容,孔,大也。有大德之人,無所不容,能受垢濁,處謙卑也。唯道是從。唯,獨也。大德之人,不隨世俗所行,獨從於道也。道之為物,唯怳唯忽。道之於萬物,獨怳忽往來,於其無所定也。忽兮怳兮,其中有象;道唯忽怳無形,之中獨有萬物法象。怳兮忽兮,其中有物。道唯怳忽,其中有一,經營生化,因氣立質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道唯窈冥無形,其中有精實,神明相薄,陰陽交會也。其精甚真,言存精氣,其妙甚真,非有飾也。其中有信。道匿功藏名,其信在中也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自,從也。自古至今,道常在不去。以閱眾甫,閱,稟也。甫,始也。言道稟與,萬物始生,從道受氣。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。吾何以知萬物從道受氣。以此。此,今也。以今萬物皆得道精氣而生,動作起居,非道不然。
【釋文】如果想去洞悉「德」的真實面目,惟有從道體之中,才能夠找出目標與答案。那麼道體又是什麼呢?它本自無形,又無一定的形象。是恍恍惚惚的,說有又無,說無又有。可是在這恍惚之間,它又具備一切的形象。在這恍惚之中,它又包涵了天地一切萬物。它是那麼長遠,又是那麼幽深,在這長遠幽深之中,又具有生命之源的東西。難以窺測的原素與原理。而這些原素與原理又是非常真實的。如天地沒有這些原素,天地就不能悠久,人類沒有這些原素,人類就不能生存。而且其中又包涵了應用不失其時的信驗,與循環不息的根據。所以它從古代到今天,它一直還是存在的,它的名字也沒有消失,更沒有改變。像這些跡象已足以讓天下人去印證去體會。我何以發現這些呢?就是「道」給我的啟示。
【解脫】具體的形物要分辨清楚,但要超越它,真實的圖象要明白,但要空卻它。自然大道是無名、無形、無情、無象的,只是個自然而已!順從著自然大道,就不必強調自覺的德行,精誠自可以不移,真正的精誠不是勉強,而是自然。回得「自然大道」,一切清楚明白,人間事物,整整齊齊,一個走不了!

不用爭奪的爭奪--抱一章第二十二

曲則全,枉①則直,窪則盈,敝②則新,少則得,多則惑。是以聖人抱一③為天下式④。不自見⑤,故明⑥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⑦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長。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﹗誠全而歸之。

【註釋】
①枉:屈、彎曲。
②敝:凋敝。
③抱一:抱,守。一,即道。此意為守道。
④式:法式,範式。
⑤見:同現。
⑥明:彰明。
⑦伐:誇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曲則全,不自見其明則全也。枉則直,不自是則其是彰也。窪則盈,不自伐則其功有也。弊則新,不自矜則其德長也。少則得,多則惑。自然之道亦猶樹也,轉多轉遠其根,轉少轉得其本。多則遠其真,故曰惑也;少則得其本,故曰得也。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。一,少之極也。式,猶則之也。不自見故明,不自是故彰,不自伐故有功,不自矜故長。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!誠全而歸之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益謙第二十二)】曲則全,曲己從眾,不自專,則全其身也。枉則直,枉,屈己而伸人,久久自得直也。窪則盈,地窪下,水流之;人謙下,德歸之。敝則新,自受弊薄,後己先人,天下敬之,久久自新也。少則得,自受取少則得多也,天道祐謙,神明託虛。多則惑。財多者,惑於所守,學多者,惑於所聞。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。抱,守也。式,法也。聖人守一,乃知萬事,故能為天下法式也。不自見故明,聖人不以其目視千里之外也,乃因天下之目以視,故能明達也。不自是故彰,聖人不自以為是而非人,故能彰顯於世。不自伐故有功,伐,取也。聖人德化流行,不自取其美,故有功於天下。不自矜故長。矜,大也。聖人不自貴大,故能久不危。夫惟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此言天下賢與不肖,無能與不爭者爭也。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。傳古言,曲從則全身,此言非虛妄也。誠全而歸之。誠,實也。能行曲從者,實其肌體,歸之於父母,無有傷害也。
【釋文】能夠虛受委屈的人,他的心境一定是很完全的。能夠涵受冤枉的人,他的心性一定是最坦蕩率直的。能夠低聲下氣的人,他的心靈一定很充盈圓滿。能夠忍受穿用破舊衣物的有德之士,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。能夠減少自己慾望的人,他的心中反而什麼都有,什麼都得到。所以說貪求外在物質的人,他的內心是最迷惑的時刻。因此聖人的心境是充實的,他抱持著心的原點「佛性」,就足以為天下人的模範。所以說不固執自己成見的人,他的心才能夠明白。不自以為是,認識自己才是全對的人,他的德性才能夠彰顯出來。不誇耀自己功德的人,才是最有功德的人,因為他將功德保全於心性之中沒有遺漏。不誇耀自己才幹的人,他的才幹才能長久,因為他不驕不傲,更受人尊崇。因為他不與人爭奪,就是他不與人爭奪,反而天下的人,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爭奪。因此古人所說「委屈就是完全」的道理,難道是虛偽的言語嗎?所以說能夠時時「誠於中」的人,天下自然就歸向於他。
【解脫】理直不一定要氣壯,做起來儘管有些曲折,但卻可能是較為周全的。要能「藏」,但不是遮掩;而只是讓自己在安靜的情境下,默運造化,好好生長。不必擔心走錯路,走錯路,就多認得一條路,好好記得這條路,以後可能也有用。法律對了,道理不一定對;道理對了,人情不一定對;人情對了,還是要求道理對,求法律對。真人情,不是世俗,而是人的真情實感。

自然之道--同道章第二十三

希言自然①。故飄風②不終朝,驟雨③不終日。孰為此者﹖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﹖故從事於道者④,(道者)同於道,德者同於德,失者同於失⑤。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
【註釋】
①希言:字面意思是少說話。此處指統治者少施加政令、不擾民的意思。
②飄風:大風、強風。
③驟雨:大雨、暴雨。
④從事於道者:按道辦事的人。此處指統治者按道施政。
⑤失:指失道或失德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希言自然。聽之不聞名曰希,下章言,道之出言,淡兮其無味也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然則無味不足聽之,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。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言暴疾美興不長也。故從事於道者,道者同於道,從事,謂舉動,從事於道者也。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,故從事於道者,以無為為君,不言為教,綿綿若存而物得其真,與道同體,故曰同於道。德者同於德,德,少也,少則得,故曰得也。行得則與得同體,故曰,同於得也。失者同於失。失,累多也,累多則失,故曰失也。行失則與失同體,故曰,同於失也。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言隨行其所,故同而應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忠信不足於下,焉有不信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虛無第二十三)】希言自然。希言者,謂愛言也。愛言者,自然之道。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飄風,疾風也。驟雨,暴雨也。言疾不能長,暴不能久也。孰為此者?天地。孰,誰也。誰為此飄風暴雨者乎?天地所為。天地尚不能久,不能終於朝暮也。而況於人乎?天地至神合為飄風暴雨,尚不能使終朝至暮,何況人欲為暴卒乎。故從事於道者,從,為也。人為事當如道安靜,不當如飄風驟雨也。道者同於道,道者,謂好道人也。同於道者,所謂與道同也。德者同於德,德者,謂好德之人也。同於德者,所謂與德同也。失者同於失。失,謂任己而失人也。同於失者,所謂與失同也。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。與道同者,道亦樂得之也。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,與德同者,德亦樂得之也。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與失同者,失亦樂失之也。信不足焉,君信不足於下,下則應君以不信也。有不信焉。此言物類相歸,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雲從龍,風從虎,水流濕,火就燥,自然之類也。
【釋文】減少言論的爭辯,便可合乎自然的道。你看!狂風刮不了一早晨,他自然就停止了。暴雨下不了一天,它也難以再下了。誰刮的狂風?誰下的暴雨?就是天地啊!誰能比得上天地呢?天地這麼大,如果不順乎自然而為,尚且還不能長久。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渺小的人類呢?何必去違反自然,去爭辯是非呢?所以說,想修行大道的人。如果面對一位有道的人,我們就以「道」來互相研究討論。如果面對一位有德的人,我們就以「德」來互相勉勵。如果面對一位失意的世俗人,我們就以慈悲的心去安慰他。能夠這樣做的話,你跟有道的人在一起,有道的人也感到很快樂。你跟有德的人在一起,有德的人也感到很快樂。你跟失意的世俗人在一起,失意的人也感到很愉快。因為無形的道,是很微妙深遠的,可是有些人,對「道」就是信心不足。有些人,根本不信,所以你就是強辯,也是沒有用啊!
【解脫】與其相信話語的確認,不足相信一切會默運造化、自然天成!暴風急雨,就讓它過去吧!過去了,天地澄明,平坦太平!即使是錯的,包容它,就可能長出對的;即使是對的,強調它,卻可能變成錯的。內在的確認,相信自然天成,也就會自然天成!大自然有一獨特的偉力在焉!

多餘的貪吃--不處章第二十四

企①者不立,跨②者不行,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無功,自矜者不長。其在道也,曰「餘食贅行」③。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

【註釋】
①企:一本作“支”,意為舉起腳跟,腳尖著地。
②跨:躍、越過,闊步而行。
③贅行:多餘的形體,因飽食而使身上長出多餘的肉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企者不立,物尚進則失安,故曰,企者不立。跨者不行,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無功,自矜者不長。其在道也,曰餘食贅行。其唯於道而論之,若卻至之行,盛饌之餘也。本雖美,更可薉也。雖有功而自伐之,故更為肬贅者也。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苦恩第二十四)】企者不立,企,進也。謂貪權慕名,進取功榮,則不可久立身行道也。跨者不行,自以為貴而跨於人,眾共蔽之,使不得行。自見者不明,人自見其形容以為好,自見其所行以為應道,殊不知其形醜,操行之鄙。自是者不彰,自以為是而非人,眾共蔽之,使不得彰明。自伐者無功,所謂輒自伐取其功美,即失有功於人也。自矜者不長。好自矜大者,不可以長久。其在道也,曰:餘食贅行。贅,貪也。使此自矜伐之人,在治國之道,日賦歛餘祿食以為貪行。物或惡之。此人在位,動欲傷害,故物無有不畏惡之者。故有道者不處。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國也。
【釋文】凡是腳跟不著地,只想翹起腳尖,就希望出人頭地的人,反而站立不穩。凡是跨著大步,想要走快的人,反而走不了多遠就要累了。因此以私我之見,而好求於表現的人,反而會令人唾棄,更讓人覺得他的心性還是不清明。以為自己的意見是全對的人,反而讓人不敢苟同,覺得他的意見有些偏差。如此一來他的意見反而不能得到贊同。自我稱功的人,反而讓人覺得他是一位好炫耀的人,而且讓人懷疑他所說的功勞。經常自我誇耀自己本事的人也是一樣,讓人否定他的能力。因為他驕傲的缺點已顯露出來,還有什麼真正的長處。以上這些好勝好強的行為,站在「道」的觀點來看,就好像肚子已經飽了,別人叫你再吃,不是等於多餘的貪吃嗎?像這種行為,動物或植物之類的東西尚且討厭,更何況我們是萬物之靈的人類。因此有道的人了解這些道理之後,就不會這樣了。
【解脫】腳踏實地,一步步的往前走,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,只是個閑逸,可也。忘記自己的功業,忘記自己的欲求,這樣才是個真幸福的人,上蒼才得幫助你!生長,只是個生長,不必老安在「自己」,自然可也。不要勉強,勉強會造成傷害;寧可順成天地!

道的真面目--混成章第二十五

有物混成①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②,獨立而不改③,周行而不殆④,可以為天下母⑤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⑥,強為之名,曰大⑦。大曰逝⑧,逝曰遠,遠曰反⑨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⑩。域中⑪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⑫。

【註釋】
①物:指“道”。混成:混然而成,指渾樸的狀態。
②寂兮寥兮:沒有聲音,沒有形體。
③獨立而不改:形容“道”的獨立性和永恆性,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絕對性。
④周行:循環運行。不殆:不息之意。
⑤天下母:一本作“天地母”。母,指“道”,天地萬物由“道”而產生,故稱“母”。
⑥字之曰道:勉強命名它叫“道”。
⑦大:形容“道”是無邊無際的、力量無窮的。
⑧逝:指“道”的運行周流不息,永不停止的狀態。
⑨反:另一本作“返”。意為返回到原點,返回到原狀。
⑩王亦大:一本作“人亦大”,意為人乃萬物之靈,與天地並立而為三才,即天大、地大、王亦大。
⑪域中:即空間之中,宇宙之間。
⑫道法自然:“道”純任自然,本來如此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混然不可得而知,而萬物由之以成,故曰混成也。不知其誰之子,故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獨立不改,寂寥,無形體也。無物之匹,故曰獨立也。返化終始,不失其常,故曰不改也。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。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,能生全大形也,故可以為天下母也。吾不知其名,名以定形,混成無形,不可得而定,故曰,不知其名也。字之曰道,夫名以定形,字以稱可,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。是混成之中,可言之稱最大也。強為之名,曰大。吾所以字之曰道者,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。責其字定之所由,則繫於大,大有繫,則必有分,有分則失其極矣。故曰,強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,行也。不守一大體而已。周行無所不至,故曰逝也。逝曰遠,遠曰反。遠,極也。周無所不窮極,不偏於一。逝故曰遠也,不隨於所適,其體獨立,故曰反也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天地之性,人為貴,而王是人之主也。雖不職大亦復為大與三匹,故曰,王亦大也。域中有四大,四大,道、天、地、王也。凡物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,言道則有所由,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,然則是道,稱中之大也,不若無稱之大也。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,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,故曰,域中有四大者也。而王居其一焉。處人主之大也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法,謂法則也。人不違地,乃得全安,法地也。地不違天,乃得全載,法天也。天不違道,乃得全覆,法道也。道不違自然,乃得其性,法自然者。在方而法方,在圓而法圓,於自然無所違,自然者,無稱之言,窮極之辭也。用智不及無知,而形魄不及精象,精象不及無形,有儀不及無儀,故轉相法也。道順自然,天故資焉。天法於道,地故則焉。地法於天,人故象焉。所以為主其一之者,主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象元第二十五)】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謂道無形,混沌而成萬物,乃在天地之前。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寂者,無音聲。寥者,空無形。獨立者,無匹雙。不改者,化有常。周行而不殆,道通行天地,無所不入,在陽不焦,託蔭不腐,無不貫穿,而不危怠也。可以為天下母。道育養萬物精氣,如母之養子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我不見道之形容,不知當何以名之,見萬物皆從道所生,故字之曰道。強為之名曰大。不知其名,強曰大者,高而無上,羅而無外,無不包容,故曰大也。大曰逝,其為大,非若天常在上,非若地常在下,乃復逝去,無常處所也。逝曰遠,言遠者,窮乎無窮,布氣天地,無所不通也。遠曰反。言其遠不越絕,乃復反在人身也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道大者,包羅天地,無所不容也。天大者,無所不蓋也。地大者,無所不載也。王大者,無所不制也。域中有四大,四大,道、天、地、王也。凡有稱有名,則非其極也。言道則有所由,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,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,不若無稱之大也,無稱不可而得為名,曰域也。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也,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。而王居其一焉。八極之內有四大,王居其一也。人法地,人當法地安靜和柔也,種之得五穀,掘之得甘泉,勞而不怨也,有功而不置也。地法天,天澹泊不動,施而不求報,生長萬物,無所收取。天法道,道清靜不言,陰行精氣,萬物自成也。道法自然。道性自然,無所法也。
【釋文】道的真實面目就是無名的,但是我們相信它是一個大物體,一個混成物,也即是鴻濛未判之前,天地未分之前的「無極」。它在天地未分之前就有了,所以是先天地而生。它沒有聲音,也沒有形相。超然於萬物之上,因此它是亙古不會改變的。而且它周行天下循環不息,你看萬物沒有一樣不是依靠它而生生化化的,所以它可以說是天下萬物的母親啊!像這樣微妙的變化,吾不知道怎樣去稱呼它。只好給它取個名字,叫做「道」。如果再勉強取一個名的話,就應該稱為「大」。大到沒有極限,不就是消逝了嗎?所以這個「大」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,應該稱為「逝」。消逝到極限,不就是很遠了嗎?所以這個「逝」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,應該稱為「遠」。到很遠的地方又能夠循環回來,不就是「返」嗎?所以這個「遠」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,應該稱為「返」。因此能夠生天生地生萬物的「道」是最大的。其次是能夠覆蓋一切萬物的天,它也是大的。再其次是能夠承載萬物的「地」了,它也是大的。再其次就是能盡天地之德的聖王了。所以在宇宙之中可分為四種大。而聖王就居於其中的一種。但是世人只知道聖王大,而不知聖王之所以為大,乃是效法於天地之德。因此人受大地的承載之恩,也應該效法大地才是。地受天的覆蓋,所以大地也時時刻刻在效法天的法則而運轉。然而「道」又是「天」的依歸,所以天也是效法「道」的法則而周流不息。而道呢?它是生天地萬物之母,它是無為的,像這樣無為而為的做法,不就是好像它是在效法自然嗎?因此我們修道,行道最後的步驟,也當效法「道」的無為自然,也就是說有功德於天下,也不去居功,有能力也不仗恃自己的才幹,這樣才能達到無爭、無欲、無為的自然境界。
【解脫】留意發展的向度,用「圓環式的思考」去替代「單線式的思考」,想想恆久的可能。人之為人,是因為天地萬有一切都可以在一剎那間被納到心中,除非你自己看小了自己。具體的生長,普遍的發展,脈絡的安排,自自然然地,如如無礙!

輕與重--輜重章第二十六

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①。是以聖人②終日行不離輜重③。雖有榮觀④,燕處⑤超然。奈何萬乘之主⑥,而以身輕天下⑦﹖輕則失本⑧,躁則失君。

【註釋】
①躁:動。君:主宰。
②聖人:一本作“君子”。指理想之主。
③輜重:軍中載運器械、糧食的車輛。
④榮觀:貴族遊玩的地方。指華麗的生活。
⑤燕處:安居之地;安然處之。
⑥萬乘之主:乘指車子的數量。“萬乘”指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。
⑦以身輕天下:治天下而輕視自己的生命。
⑧輕則失本:輕浮縱慾,則失治身之根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凡物輕不能載重,小不能鎮大。不行者使行,不動者制動,是以重必為輕根,靜必為躁君也。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。以重為本,故不離。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。不以經心也。奈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?輕則失本,躁則失君。輕不鎮重也,失本為喪身也,失君為失君位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重德第二十六)】重為輕根,人君不重則不尊,治身不重則失神,草木之花葉輕,故零落,根重故長存也。靜為躁君。人君不靜則失威,治身不靜則身危,龍靜故能變化,虎躁故夭虧也。是以聖人終日行,不離輜重。輜,靜也。聖人終日行道,不離其靜與重也。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。榮觀,謂宮闕。燕處,后妃所居也。超然,遠避而不處也。奈何萬乘之主奈何者,疾時主傷痛之辭。萬乘之主謂,王者。而以身輕天下?王者至尊,而以其身行輕躁乎。疾時王奢恣輕淫也。輕則失臣,王者輕淫則失其臣,治身輕淫則失其精。躁則失君。王者行躁疾則失其君位,治身躁疾則失其精神也。
【釋文】心性穩重原是輕浮妄動的根基。心性清靜鎮定本是急躁暴氣的主人。所以聖人終日之間,不離穩重清靜的心,如果有外出的時候,因為身份極為榮貴,所以離不了載著衣物糧食的兵車。雖然外表看來是極為尊貴又美觀,可是他的心仍然要安然穩重,不可受到尊貴美觀而紛擾心境。可是有些擁有萬輛兵車的君王他就不同了,他不知道以自身的修養為重,而輕浮妄動於聲色貨利之間,因此他不知自重,自身就輕了,自身輕了,天下也就輕了,所以這就是他自取滅亡的時候。所以我說輕浮的人,他就是想早日失去自己的根本。就好比躁動的國王,想早日失去他君主的尊位一樣。
【解脫】穩重才能生長,不要陷溺在浮動的情緒中,要握住方向。不要以為那是沉重的負擔,而要愛惜你已有那麼樣的負重能力。很難下決定,這叫謹慎,能謹慎,表示自己有敬畏的精神。不要輕率行動,否則失去根本,一切危矣!寧靜、深思!

至善的人--襲明章第二十七

善行無轍跡①,善言②無瑕謫③;善數④不用籌策⑤;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⑥,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⑦。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;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,是謂襲明⑧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⑨。不貴其師,不愛其資,雖智大迷,是謂要妙⑩。

【註釋】
①轍跡:軌跡,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。
②善言:指善於採用不言之教。
③瑕謫:過失、缺點、疵病。
④數:計算。
⑤籌策: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。
⑥關楗:栓梢。古代家戶裡的門有關,即栓;有楗,即梢,是木製的。
⑦繩約:繩索。約,指用繩捆物。
⑧襲明:內藏智慧聰明。襲,覆蓋之意。
⑨資:取資、借鑒的意思。
⑩要妙:精要玄妙,深遠奧秘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善行無轍迹,順自然而行,不造不始,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。善言無瑕讁;順物之性,不別不析,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。善數不用籌策;因物之數不假形也。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,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。因物自然,不設不施,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。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,因物之性,不以形制物也。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;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,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,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,故曰無棄人也。不尚賢能,則民不爭,不貴難得之貨,則民不為盜,不見可欲,則民心不亂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,則無棄人矣。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,是謂襲明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舉善以師不善,故謂之師矣。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。資,取也。善人以善齊不善,以善棄不善,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。不貴其師,不愛其資,雖智大迷,雖有其智,自任其智,不因物,於其道必失。故曰,雖智大迷。是謂要妙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巧用第二十七)】善行無轍迹,善行道者求之於身,不下堂,不出門,故無轍迹。善言無瑕讁,善言謂擇言而出之,則無瑕疵讁過於天下。善數不用籌策,善以道計事者,則守一不移,所計不多,則不用籌策而可知也。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以道閉情欲、守精神者,不如門戶有關楗可得開。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。善以道結事者,乃可結其心,不如繩索可得解也。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聖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,欲以救人性命。故無棄人;使貴賤各得其所也。常善救物,聖人所以常教民順四時者,欲以救萬物之殘傷。故無棄物。聖人不賤名而貴玉視之如一。是謂襲明。聖人善救人物,是謂襲明大道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人之行善者,聖人即以為人師。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。資,用也。人行不善者,聖人猶教導使為善,得以給用也。不貴其師,獨無輔也。不愛其資無所使也。雖智大迷,雖自以為智。言此人乃大迷惑。是謂要妙。能通此意,是謂知微妙要道也。
【釋文】至善的人他行善於天下,心裡沒有虛偽的做作,也不想讓別人知道他的念頭,因此他的心中,絲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跡。而且至善的人,他說話的時候純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,因此他所說的話就是真理。所說的既是真理,當然就讓人心服口服,所以也就沒有缺點讓人責備。更何況至善的人,他的心就是佛,佛就是他的心,所以他所做的事,不用什麼計劃,一行一動,都是仙佛的顯現。不像凡人想做好一件事情,都是用盡心機,結果無論怎麼算,怎麼計劃,所做的事還是離不了因果輪迴。還有至善的人,他的心境物我兩忘,純粹自然無為!不去執著身外之物,所以他的心門,不必使用門鎖,別人也偷不了「他的解脫之心」。不像凡人的巧設機關之門,裝設門鎖,可是最後還是被奸詐之徒破壞。而且至善之人,他立了誓願要救度天下之人,因此他時時刻刻不會將這個誓願忘記,因此天下的人,也時時刻刻沒有忘記他的恩德,像這種不必立下條約,不必交換信物的約定。可是有誰能夠解開他們的約定。不像凡人經常以信物約定,或是立了契約書,好像已經用約定將兩個人綁住,可是到後來還是難免有一方黃牛而解除了約定。所以聖人,他具有以上至善的心境,因此他常常懷著善良的本心去救助別人。他認為教育是不分別的,所以他不嫌棄人的貴賤或貧愚,一樣的施以教化。所以他的心與萬物合而為一,因此他無論對動物植物,都沒有毀損與輕棄的念頭。這就是聖人他承襲古人的明德啊!所以至善的人,他的言行很合乎大道,就成為不善之人的老師。不善之人的作為,就成為至善人的資料。但是至善的人,仍然不會執著擁有老師的資格。因為他希望每個人,都是至善的人,所以他也希望,以後再也沒有不善的事,成為他的資料。雖然他有超人的智慧,可是他仍然大智若愚。這才是了解真理的人,更是悟到精深之道的人。
【解脫】「平常」就好,「好」只是平常,平平常常,不用多所計算,自然天成。平常地好,像日月運行一樣,沒有偏私,卻長久不息!不要嫌那些向你頂禮的人,說他們低下;沒有他們的低下,那有你的尊貴呢!真正的智慧是不為外物所迷,總在自己的腔子裡做主;進一步做主是無主之主,只是自然。

剛強與柔順--常德章第二十八

知其雄①,守其雌②,為天下谿③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④。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⑤。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⑥,復歸於無極⑦。知其榮⑧,守其辱⑨,為天下谷⑩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⑪。樸散則為器⑫,聖人用之,則為官長⑬,故大制不割⑭。

【註釋】
①雄:比喻剛勁、躁進、強大。
②雌:比喻柔靜、軟弱、謙下。
③谿:溝溪。
④嬰兒:象徵純真、稚氣。
⑤式:楷模、範式。
⑥忒:過失、差錯。
⑦無極:意為最終的真理。
⑧榮:榮譽,寵幸。
⑨辱:侮辱、羞辱。
⑩谷:深谷、峽谷,喻胸懷廣闊。
⑪樸:樸素。指純樸的原始狀態。
⑫器:器物。指萬事萬物。
⑬官長:百官的首長,領導者、管理者。
⑭大製不割:制,製作器物,引申為政治;割,割裂。此句意為: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雄,先之屬;雌,後之屬也。知為天下之先也,必後也,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。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,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。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。式,模則也。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忒,差也。復歸於無極。不可窮也。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此三者,言常反終,後乃德全其所處也。下章云,反者道之動也。功不可取,常處其母也。樸散則為器,聖人用之,則為官長,樸,真也。真散則百行出,殊類生,若器也。聖人因其分散,故為之立官長。以善為師,不善為資,移風易俗,復使歸於一也。故大制不割。大制者,以天下之心為心,故無割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反朴第二十八)】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雄以喻尊,雌以喻卑。人雖自知其尊顯,當復守之以卑微,去雄之強梁,就雌之柔和,如是則天下歸之,如水流入深谿也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人能謙下如深谿,則德常在,不復離於己。復歸於嬰兒。當復歸志於嬰兒,惷然而無所知也。知其白守其黑,為天下式。白以喻昭昭,黑以喻默默。人雖自知昭昭,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,如闇昧無所見,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,則德常在。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,人能為天下法式,則德常在於己,不復差忒。復歸於無極。德不差忒,則常生久壽,歸身於無窮極也。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榮以喻尊貴,辱以喻污濁。人能知己之有榮貴,當復守之以污濁,如是則天下歸之,如水流入深谷也。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足,止也。人能為天下谷,則德乃常止於己。復歸於樸。復當歸身於質樸,不復為文飾。樸散則為器,器,用也。萬物之樸散則為器用也。若道散則為神明,流為日月,分為五行也。聖人用之則為官長。聖人升用則為百官之元長也。故大制不割。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,無所傷割,治身則以大道制御情欲,不害精神也。
【釋文】如果知道,什麼叫做「剛強之道」的人,他反而會守住溫和柔順的謙虛。為什麼呢?因為能夠這樣的人,就好像叢山之間的水溝,以卑下自處,自然成為眾流之所歸。能夠像眾流之所歸的人,他更不敢離開他的德性。就好像回歸到嬰兒的時代,那樣的無知,那樣的純真。如果知道什麼是「真正潔白光明」的人,他反而會像一位昏昧無知的傻人一樣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有內在的涵養與眾人打成一片,又沒有自傲的表現,這才是天下人的榜樣。一個人能夠做為天下人的榜樣,他的德性便不會差錯。那麼這種人的心境是什麼呢?他的心境就是回復到原始之前,那樣的無知無識,好像渾然忘我的境界。如果知道什麼是「真正光榮的人」他反而會守住低下賤卑之道。為什麼?因為能夠這樣的人,就好像是山谷一樣能夠虛受一切,自然使人歸服。但是他的德性反而比別人充足。就好像回復到木頭未割開以前的純樸無華,那麼的真實,那麼的完全。但是木頭割開以後,只能成為一種器具使用。所以聖人守住這無為的樸,就能包涵一切器具的長處,不像裁成的器具之後,只能有一種用處。所以它不就成為一切器具的主人翁嗎?因此大有作為的聖人,他寧願守住純真、樸素、無華。不願意像木頭割開製成器具之後,滿身粉飾,而且又帶著虛偽的外表。
【解脫】得意時,須有失意時之意態;失意時,卻不必落寞,而要平常心。大豪傑之為大豪傑,就在於能放得下,能回到最原初的柔軟狀態。放開了「權、利、名、位」,才能有「經、義、實、地」,才能生長。操作最好的制度,要有跨出制度的器量!跨出制度,不是不守制度,而是一心向著真樸本源。

不要違背天意--自然章第二十九

將欲取①天下而為②之,吾見其不得已③。天下神器④,不可為也,(不可執也⑤。)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(是以聖人無為⑥,故無敗;無執,故無失。)故⑦物⑧或行或隨⑨;或歔或吹⑩;或強或羸⑪;或挫或隳⑫。是以聖人去甚,去奢,去泰⑬。

【註釋】
①取:為、治理。
②為:指有為,靠強力去做。
③不得已:達不到、得不到。
④天下神器:天下,指天下人。神器,神聖的物。
⑤執:掌握、執掌。
⑥無為:順應自然而不強制。
⑦故:一本作“夫”。
⑧物:指人,也指一切事物。
⑨隨:跟隨、順從。
⑩歔:輕聲和緩地吐氣。吹:急吐氣。
⑪羸:贏弱、虛弱。
⑫或挫或隳:挫,安穩。隳,危險。
⑬泰:極、太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將欲取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神,無形無方也。器,合成也。無形以合,故謂之神器也。不可為也,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萬物以自然為性,故可因而不可為也。可通而不可執也。物有常性,而造為之,故必敗也。物有往來而執之,故必失矣。故物或行或隨,或歔或吹。或強或羸,或挫或隳。是以聖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凡此諸或,言物事逆順反覆,不施為執割也。聖人達自然之至,暢萬物之情,故因而不為,順而不施。除其所以迷,去其所以惑,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無為第二十九)】將欲取天下 欲為天下主也。而為之,欲以有為治民。吾見其不得已。我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,天道惡煩濁,人心惡多欲。天下神器,不可為也。器,物也。人乃天下之神物也,神物好安靜,不可以有為治。為者敗之,以有為治之,則敗其質性。執者失之。強執教之,則失其情實,生於詐偽也。故物或行或隨,上所行,下必隨之也。或歔或吹,歔,溫也。吹,寒也。有所溫必有所寒也。或強或羸,有所強大,必有所贏弱也。或挫或隳。載,安也。隳,危也。有所安必有所危,明人君不可以有為治國與治身也。是以聖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甚謂貪淫聲色。奢謂服飾飲食。泰謂宮室臺榭。去此三者,處中和,行無為,則天下自化。
【釋文】如果為了滿足私慾去奪取天下,吾的看法是不可能的。因為天下是一種很神聖的東西。不是有強暴武力的人就可以去控制它。也不是聰明自用的人就可以佔有它。因此如果想以武力去控制它的人,最後都會得到失敗的後果。如果想以私慾去佔有它的人,最後都會嚐到失望的痛苦。因為人雖然是萬物之靈,可是也離不了物體的原理。譬如說,當你想走在前面,結果還是有人走在你的前面。當你想走在人的後面,結果後面還是有人跟隨。當你張開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氣,後面就有一陣風將你的暖氣吹散。當你想成為最強的人,總是還有人比你更強,因為人的身體總有衰弱的一天。如果你想扛載重物,不久你就累了,你又要將所扛載的東西放下來。所以聖人知道這些道理之後,他就不想去做過份的事,也不想去做誇大與不實在的事,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。
【解脫】做事要認真,但不要執著;要用心,但不要擔心!一方面說,好在有我,一方說,可以沒有我。緊抓不放的人,只能做小事;做大事的人,要能放,但放而不放,不放而放,要有清明的智慧觀法。做事不過分,生活不奢華,態度不傲慢!人能如此,不成功也成功!一時之間的成敗利害,不要去管他,老管著他,他就糾纏著你!能忘,才是大英雄、大豪傑!

不可仗恃兵強力壯--不道章第三十

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強天下。其事好遠①。師之所處,荊棘生焉。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②。善者果③而已,不④以取強⑤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驕。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強。物壯⑥則老,是謂不道⑦,不道早已⑧。

【註釋】
①其事好遠:用兵這件事一定能得到還報。遠:還報、報應。
②凶年:荒年、災年。
③善者果:果,成功之意。指達到獲勝的目的。
④不:帛書本為“毋以取強”。
⑤取強:逞強、好勝。
⑥物壯:強壯、強硬。
⑦不道:不合乎於“道”。
⑧早已:早死、很快完結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強天下。以道佐人主,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,況人主躬於道者乎。其事好還。為始者務欲立功生事,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,故云,其事好還也。師之所處,荊棘生焉。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。言師凶害之物也。無有所濟,必有所傷,賊害人民,殘荒田畝,故曰荊棘生焉。善者果而已,不以取強。果,猶濟也。言善用師者,趣以濟難而已矣,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驕。吾不以師道為尚,不得已而用,何矜驕之有也。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強。言用兵雖趣功,果濟難,然時故不得已當復用者,但當以除暴亂,不遂用果以為強也。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。壯,武力暴興,喻以兵強於天下者也。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,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儉武第三十)】以道佐人主者,謂人主能以道自輔佐也。不以兵強天下。以道自佐之主,不以兵革,順天任德,敵人自服。其事好還。其舉事好還自責,不怨於人也。師之所處,荊棘生焉。農事廢,田不修。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。天應之以惡氣,即害五穀,盡傷人也。善有果而已,善用兵者,當果敢而已,不美之。不敢以取強。不以果敢取強大之名也。果而勿矜當果敢謙卑,勿自矜大也。果而勿伐,當果敢推讓,勿自伐取其美也。果而勿驕,驕,欺也。果敢勿以驕欺人。果而不得已,當過果敢至誠,不當逼迫不得已也。果而勿強果敢勿以為強兵、堅甲以欺凌人也。物壯則老,草木壯極則枯落,人壯極則衰老也。言強者不可以久。是謂不道。枯老者,坐不行道也。不道早已。不行道者早死。
【釋文】如果知曉使用「道」去輔佐國君的人,是不會仗恃自己的兵力而去逞強天下。因為用兵去殺人的事,對方一定不服氣,一旦有機會,對方也會想盡辨法來報復殺人的行為。而且兩軍戰鬥所到的地方,農夫不能順利耕耘,都讓雜草到處叢生。等到戰鬥之後,人死的死,逃的逃,病的病,這些都是造成凶荒之年的主要原因。因此善於用兵的人,是為了不使殘民害國的事繼續漫延,是為了討伐侵侮橫行的行為才用兵,他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兵,只是求得平息亂世而已。所以善於用兵的人,不敢仗恃自己的兵力,就去侵犯鄰邦。而且善於用兵的人,他等到戰事平息之後,就不再炫耀自己的能力。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。更不以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別人。因為他認為戰爭之事,是不得已才戰的呀!所以等到戰事平定之後,就不再逞強兵力了。因為逞強不是長久之道,譬如萬物它是循著自然軌道行走的,它由成長而壯大,由壯大而衰老,由衰老而死亡。所以仗恃逞強的行為是不合乎大道的!既然知道不合乎大道,就要趕快停止好強、好勝、好戰之心。
【解脫】暴力必然引來暴力,只有柔性才能化解暴力。不得已要用到戰爭,但要速求結束,不要逞強!成功了要哀矜而勿喜!過頭的,就會老逝!等待吧!可以不要用霹靂手段,就不要用!殘忍的戰爭,要有一分慈忍的精神!怒目金剛手段要是低眉菩薩心腸!

原文:道德經
上卷 下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