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《道德經》全文及釋義(四)

上篇道經(第31~37章)

用兵之道--貴左章第三十一

夫〔佳〕兵者①,不祥之器,物或惡之②,故有道者不處。君子居則貴左③,用兵則貴右。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④為上。勝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。夫樂殺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,言以喪禮處之。殺人之眾,以哀悲⑤泣之⑥,戰勝,以喪禮處之。

【註釋】
①夫兵者:一本作“夫佳兵者”。兵者,指兵器。夫,作為發語詞。
②物或惡之:物,指人。意為人所厭惡、憎惡的東西。
③貴左:古人以左為陽以右為陰。陽生而陰殺。尚左、尚右、居左、居右都是古人的禮儀。
④恬淡:安靜、沉著。
⑤哀悲:一本作"悲哀"。
⑥泣之:到達、到場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夫佳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君子居則貴左,用兵則貴右。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為上。勝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。夫樂殺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,言以喪禮處之。殺人之眾,以哀悲泣之,戰勝,以喪禮處之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偃武第三十一)】夫佳兵者,不祥之器,佳,飾也。祥,善也。兵者,驚精神,濁和氣,不善人之器也,不當修飾之。物或惡之,兵動則有所害,故萬物無有不惡之者。故有道者不處。有道之人不處其國。君子居則貴左,貴柔弱也。用兵則貴右。貴剛強也,此言兵道與君子之道反,所貴者異也。兵者,不祥之器,兵,革者。不善之器也。非君子之器,非君子所貴重之器也。不得已而用之。謂遭衰逆亂禍,欲加萬民,乃用之以自守。恬淡為上。不貪土地,利人財寶。勝而不美,雖得勝而不以為利己也。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。美得勝者,是為喜樂殺人者也。夫樂殺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。為人君而樂殺人者,此不可使得志於天下矣,為人主必專制人命,妄行刑誅。吉事尚左,左,生位也。凶事尚右,陰道殺人。偏將軍居左,偏將軍卑而居陽者,以其不專殺也。上將軍居右。上將軍尊而居陰者,以其專主殺也。言以喪禮處之。上將軍居右,喪禮尚右,死人貴陰也。殺人之眾,以哀悲泣之;傷己德薄,不能以道化人,而害無辜之民。戰勝,以喪禮處之。古者戰勝,將軍居喪主禮之位,素服而哭之,明君子貴德而賤兵,不得以而誅不祥,心不樂之,比於喪也,知後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。
【釋文】勇猛的精兵,銳利的兵器,精巧的戰艦,都是最好的兵器,可是它們都是殺人甚速的武器。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不吉祥的東西。連一些動物植物或許都討厭它。所以有道的君子,是不輕易去用它的。因為有道的君子,平時都注重心平氣和。只有在用兵的時候,才使用「陰謀的殺機」。由此可見兵器是一種不吉祥的東西。不是君子使用的東西。所以有道之人,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它。但是也要以心平氣和為首要的條件,就是戰勝了,也不以為光彩。因為如果你認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,就是你的心裡很喜歡殺人。喜歡殺人的人,就難以得到天下人的歸服,所以在治理天下時就難以順利了。所以說吉慶的事,都以左邊為尊上。只有遇到不吉利的凶事,才以右邊為尊上。因此兵家以偏將軍站在左邊,表示他不是主將,人殺得不多。而上將軍呢?要站在右邊,表示他是主將,雖然他居於上勢,可是在他的主權之下殺人眾多,所以要以凶事的喪亂來看待。這就是說殺人殺多了,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哭泣。戰爭勝利了,要以喪禮的心情去慶祝。
【解脫】涉及於勝敗的事,要用恬淡的心情去處理;涉及於生長的事情,要用心去沾溉它!「自然大道」是生命的源動力,心靈則是土地,要去耕耘它、種植它!在這裡,你會發現自然大道。哀兵必勝,勝兵當哀,勝的不是讓對方敗了,哀的反倒是這樣的勝敗,這是要讓自己「死去活來」,好自生長。打敗對方,你贏了!可能這樣你就輸了!輸在哪裡?輸在你贏!

知止之道--知止章第三十二

道常無名,樸①雖小②,天下莫能臣也③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④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⑤。始制有名⑥,名亦既有,夫亦將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⑦。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谷之於江海⑧。

【註釋】
①無名,樸:這是指“道”的特徵。
②小:用以形容“道”是隱而不可見的。
③莫能臣:臣,使之服從。這裡是說沒有人能臣服它。
④自賓:賓,服從。自將賓服於“道”。
⑤自均:自然均勻。
⑥始製有名:萬物興作,於是產生了各種名稱。名,即名分,即官職的等級名稱。
⑦所以不殆:不殆,沒有危險。
⑧猶川谷之於江海:之於,流入;一說正文應為“道之在天下,譬猶江海之與川谷”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道常無名,樸雖小,天下莫能臣也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。道無形不繫常,不可名,以無名為常。故曰道常無名也。樸之為物,以無為心也,亦無名,故將得道莫若守樸,夫智者可以能臣也,勇者可以武使也,巧者可以事役也,力者可以重任也,樸之為物,憒然不偏,近於無有,故曰,莫能臣也。抱樸無為,不以物累其真,不以欲害其神,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。言天地相合,則甘露不求而自降;我守其真性無為,則民不令而自均也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將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。始制,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。始制官長,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,故始制有名也,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,故曰,名亦既有,夫亦將知止也,遂任名以號物,則失治之母,故知止所以不殆也。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谷之於江海。川谷之以求江與海,非江海召之,不召不求而自歸者,世行道於天下者,不令而自均,不求而自得,故曰,猶川谷之與江海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聖德第三十二)】道常無名,道能陰能陽,能弛能張,能存能亡,故無常名也。樸雖小,天下莫能臣也。道樸雖小,微妙無形,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。侯王若能守道無為,萬物將自賓,服從於德也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侯王動作能與天相應和,天即降下甘露善瑞也。民莫之令而自均。天降甘露善瑞,則萬物莫有教令之者,皆自均調若一也。始制有名,始,道也。有名,萬物也。道無名能制於有名,無形,能制於有形也。名亦既有,既,盡也。有名之物,盡有情欲,叛道離德,故身毀辱也。夫亦將知之。人能法道行德,天亦將自知之。知之,所以不殆。天知之,則神靈祐助,不復危怠。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谷之與江海。譬言道之在天下,與人相應和,如川谷與江海相流通也。
【釋文】未有天地之前,本來就沒有名字可言,可是雖然沒有名字,卻是造化萬物,養育萬物的根源,所以說,凡是有名字的,必定會變遷,凡是有名相的,皆是不實在的,因此道是常久存在的,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名字。「樸」是無名的比喻,好比木頭尚未分割前的名字叫做「樸」,若割開做成器具後,便有了名字,因此「樸」字的意思,就是表示未有天地之前與「道」一樣的形象。所以雖然是小小的名字,但是天地萬物,無不是從此無名之「樸」生化而來,因此天地之源是尊貴無比的,就好比一位國王,有誰敢以「宰相」去稱呼呢?因此如果侯王能夠守住這種渾全的「樸」,就是無為之治了。萬物就自然了,百姓也可以和樂相助,安居樂業了。不信你看,天地必先和合這個陰陽之氣,陰陽之氣能夠調和,氤氳之氣自然也就調和了,氤氳之氣既然調合,甘露之水未有不降的。因此上天如果降下這祥瑞的甘露去滋潤萬物的話,也根本不需要人們去指揮它,或是去分配它,它就會很自然平均的降下來。但是當國家還沒安定的時候,不能不製造一些有名的器具來治理天下,但是有了器具,能夠達到和平之後就應該知道知止了。因為知道知止,就是歸於道,歸於道,就沒有危險的禍患了。就好比天地的運轉順著軌道而行,又好像河川與溪水流入大海一樣,有了歸宿。有德的仁君這樣去治理天下,就成為天下人的歸宿。
【解脫】心靈的治療不能老在端倪上用工夫,要回到本源,回歸之法,便得剝落語言的執著!不要強求溝通,要體會靜默!靜默中有真樸的愛,大道之愛!知其所止,不是在現象上去止住,而是用理想去轉移!猛然煞車是會翻車的,要懂得轉個彎,才能活下去!放下它!放不下,那就放著!放著,用遺忘的方式放著!讓它回到記憶的海洋中!

真正的永生--盡己章第三十三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①。知足者富。強行②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③者壽。

【註釋】
①強:剛強、果決。
②強行:堅持不懈、持之以恆。
③死而不亡:身雖死而“道”猶存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知人者,智而已矣,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勝人者,有力而已矣,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,用其智於人,未若用其智於己也。用其力於人,未若用其力於己也。明用於己,則物無避焉,力用於己,則物無改焉。知足者富。知足自不失,故富也。強行者有志。勤能行之,其志必獲,故曰強行者有志矣。不失其所者久。以明自察,量力而行,不失其所,必獲久長矣。死而不亡者壽。雖死而以為生之道,不亡乃得全其壽,身沒而道猶存,況身存而道不卒乎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辯德第三十三)】知人者智,能知人好惡,是為智。自知者明。人能自知賢與不肖,是為反聽無聲,內視無形,故為明也。勝人者有力,能勝人者,不過以威力也。自勝者強。人能自勝己情欲,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,故為強也。知足者富,人能知足,則長保福祿,故為富也。強行者有志,人能強力行善,則為有意於道,道亦有意於人。不失其所者久,人能自節養,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氣,則可以長久。死而不亡者壽。目不妄視,耳不妄聽,口不妄言,則無怨惡於天下,故長壽。
【釋文】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與賢愚,能夠分別人的是非與作為,這些都是智的表現。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,知道自己的不對,這才是明白自己心性的表現。能夠戰勝別人,打敗別人,這是表示你有力量,有能力。可是你有力量,有能力去戰勝別人去打敗別人,並不表示你就是一位堅強的人,更非永恆之道。因為今天你有力量去戰勝別人,去打敗別人,待以時日,別人也一定千方百計想辦法來打敗你,所以這就不是永恆之道了。所以說,只有戰勝自己的人,克服自己的人,這種人才是最堅強的人。因為人的力量不過百斤,但是若能守住「仁德」之心,才能真正的戰勝一切,達到永恆。所以能夠知足的人,他的心裡反而沒有欠缺,沒有欠缺,就是不窮,不窮,就是富有的人。假使勉強去做事的人,就須要靠志氣,因為沒有這個志氣,他就好像一位半途而廢的失敗者。所以說一個人做事應該不要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,如果能夠做到不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去處理事務,才是長久之道。就是肉體死了之後,他的精神還是永留人間,他的靈性就上升天堂,像這種人才是真正的永生,真正的長壽。
【解脫】真正的智慧是自照照人,明白了自己,因而清楚了別人,是以自身為起點展開的。強者是不隨自家的軀殼起念的,強者是咬著牙,和血吞!更重要的是放下!知足者富、自尊者貴,能知此,就能立得了志,立得了志,就能奮力向前!情境具有生長的力量,也可能會成為毀損的力量,要好好經營它!有了好情境,心靈主體又順適可成。

天地的胸襟--成大章第三十四

大道氾兮①,其可左右。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②,功成不名有③。衣養④萬物而不為主⑤,常無欲⑥,可名於小⑦;萬物歸焉而不為主,可名為大⑧。以其終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【註釋】
①氾:同泛,廣泛或氾濫。
②辭:言詞,稱說。不辭,意為不說三道四,不推辭、不辭讓。
③不名有:不自以為有功。
④衣養:一本作“衣被”,意為覆蓋。
⑤不為主:不自以為主宰。
⑥常無欲:一本無此二字,認為此乃衍文。
⑦小:渺小。
⑧大:偉大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大道氾兮,其可左右。言道氾濫,無所不適,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,則無所不至也。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,功成不名有。衣養萬物而不為主,常無欲,可名於小;萬物皆由道而生,既生而不知所由,故天下常無欲之時,萬物各得其所,若道無施於物,故名於小矣。萬物歸焉而不為主,可名為大。萬物皆歸之以生,而力使不知其所由,此不為小,故復可名於大矣。以其終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為大於其細,圖難於其易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任成第三十四)】大道氾兮,言道氾氾,若浮若沉,若有若無,視之不見,說之難殊。其可左右。道可左可右,無所不宜。萬物恃之而生,恃,待也。萬物皆待道而生。而不辭,道不辭謝而逆止也。功成不名有,有道不名其有功也。愛養萬物而不為主。道雖愛養萬物,不如人主有所收取。常無欲,可名於小。道匿德藏名,怕然無為,似若微小也。萬物歸焉而不為主,萬物皆歸道受氣,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。可名為大。萬物橫來橫去,使名自在,故可名於大也。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聖人法道匿德藏名,不為滿大。故能成其大。聖人以身師導,不言而化,萬事修治,故能成其大。
【釋文】天與地之間的能源,是非常充沛的,可以任其自然的要往左邊就左邊,要往右邊就右邊。甚至於萬物依賴著它生長,它都不會推辭。而且它還在滋潤萬物與培養萬物之後,就是成功了,也不想去爭功、爭名、爭利。它甚至於以博愛的心去養育萬物,就好像父母關懷子女一樣的愛護著,可是它還是不以為自己就是天地萬物的主人翁,像這種胸襟是何等的偉大呀!它無所慾望,也不居功,就好像它很微小一樣。萬物生化以後都歸向於它,它還不知來當主人翁。因為它能虛受一切,所以這種才是真正的大啊!就好像聖人一樣,他總是不以為自己很大,這才是真正的偉大,更成就他的偉大。
【解脫】能放下,就能不執著,能不執著,就可以無邊際,就可以包容廣大!不要在末節上競爭,要在本源上生長,這叫參贊天地之道。具體的生長一點點,比起在理念上說的天花亂墜要好得多!面對渺小,才能識得其重大;能識得重大,就不為所謂的「偉大」所迷惑!

道的玄妙--大象章第三十五

執大象①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太②。樂與餌③,過客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無味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可既④。

【註釋】
①大象:大道之象。
②安平太:安,乃,則,於是。太,同“泰”,平和、安寧的意思。
③樂與餌:音樂和美食。
④既:盡的意思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執大象,天下往。大象,天象之母也,不寒不溫不涼,故能包統萬物,無所犯傷,主若執之,則天下往也。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無形無識,不偏不彰,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。樂與餌,過客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無味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可既。言道之深大,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樂與餌應時感悅人心也。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,而道之出言,淡然無味,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悅其目,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娛其耳,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仁德第三十五)】執大象,天下往。執,守也。象,道也。聖人守大道,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之也。治身則天降神明,往來於己也。往而不害,安﹑平﹑太。萬民歸往而不傷害,則國家安寧而致太平矣。治身不害神明,則身安而大壽也。樂與餌,過客止,餌,美也。過客,一也。人能樂美於道,則一留止也。一者,去盈而處虛,忽忽如過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無味,道出入於口,淡淡非如五味有酸鹹苦甘辛也。視之不足見,足,得也。道無形,非若五色有青黃赤白黑可得見也。聽之不足聞,道非若五音有宮商角徵羽可得聽聞也。用之不足既。既,盡也。謂用道治國,則國安民昌。治身則壽命延長,無有既盡之時也。
【釋文】大道之體是沒有形象的,就是因為沒有形象,所以天地萬物無所不包,無所不容。人的心如果能像大道之體一樣,無所不包的話,那麼天下之人,沒有一個不歸從他的。如果天下的人都歸從他,這是最好不過了,因為天下將要太平了。可是等到太平安樂之後,也不可一味貪求享受,因為享受就像作客一般的短暫,是不能長久的。只有「道」的顯現,瀰漫在虛空之中,它是那麼的淡薄,那麼的毫無味道。你想要去看它,又看不到它,你想要去聽它,又聽不到它,可是當你要用它的時候,卻是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呀!這不就是「道」的玄妙嗎?
【解脫】要選擇的是自然、平坦,而不是勝利;要選擇的就是通達,而不是熱烈!過客所要的,往往和住戶不同;想想你是歸人,還是過客,還是大道理一定平凡無奇,但平凡無奇可不一定是大道理!不必多所揣度,要如理實在;是怎樣就怎樣,還它個明白!

物極必反--微明章第三十六

將欲歙之①,必固張之②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③,必固與之④。是謂微明⑤。柔弱勝剛強。魚不可脫於淵⑥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。

【註釋】
①歙:斂,合。
②固:暫且。
③奪:一本作“取”。
④與:給,同“予”字。
⑤微明:微妙的先兆。
⑥脫:離開、脫離。
⑦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:利器,指國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。示人,給人看,向人炫耀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是謂微明。將欲除強梁,去暴亂,當以此四者。因物之性,令其自戮,不假刑為大,以除將物也,故曰微明也。足其張,令之足而又求其張,則眾所歙也,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,愈益而已,反危。柔弱勝剛強。魚不可脫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利器,利國之器也。唯因物之性,不假刑以理物,器不可覩,而物各得其所,則國之利器也。示人者,任刑也。刑以利國,則失矣。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。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,亦必失也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微明第三十六)】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。先開張之者,欲極其奢淫。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。先強大之者,欲使遇禍患。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。先興之者,欲使其驕危。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先與之者,欲極其貪心。是謂微明。此四事,其道微,其效明也。柔弱勝剛強。柔弱者久長,剛強者先亡也。魚不可脫於淵,魚脫於淵,謂去剛得柔,不可復制焉。國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利器者,謂權道也。治國權者,不可以示執事之臣也。治身道者,不可以示非其人也。
【釋文】天下之物,物極必反,陽極必陰,陰極必陽。譬如月缺之後必圓,圓了之後必缺,由此可見收歛隱藏之後必定張明。就好比秦始皇造長城,想鞏固自己的霸業,但是這種作法,違反了自然的天意,反而得不到民心的擁護。因此凡事如果不循著自然的天意,而想以壓迫的手段去迫害,這是不可能的。例如有人要摧毀中華文化,反而使中華文化復興,所以是「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」。如果想以不法的手段,去剝奪別人的生命,這也是不可能的。如猶太人奪了耶穌的生命,反而使耶穌揚名於後世,而且自古以來,忠臣孝子,英雄烈女,皆是奉獻犧牲自己,反而使他們的聲名俱存,流傳千古。像這種道理看起來,好像很隱微,其實是很明顯的,只是你們沒有去注意到而已。所以說不能小看一些外表顯得柔弱的人,其實柔弱才能真正的勝過剛強,如聖人處事,他常以卑下柔弱自處,反而成就他萬古流芳。人一離開道,就被氣數所困,反而失去了目標,就好像汽車脫離了軌道,必然發生車禍;船沒有指南針,必然失去方向;魚一旦離開水面,必然死去。所以說國家傷人的利器,不可隨便誇示於人,一旦誇示於人,就很可能危害了自己,因為他國也一定要製造更厲害的武器來威脅你,如此戰爭就更難以避免了。
【解脫】大自然有一種「物極必反」的道理,不必太用心、太刻意,讓世事交給老天爺吧!對於隱微之明、奧秘之理,默首體會,自有一番心地!柔性的顛覆比起剛性的鬥爭有趣多了,因為這樣的顛覆是一種生長。武備!武備!做為一種裝備,一種準備!有備無患!不可以輕易示人!

人民的自然歸化--無為章第三十七

道常無為而無不為①。侯王若能守之②,萬物將自化③。化而欲作④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⑤。無名之樸,夫亦將無欲⑥。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定⑦。

【註釋】
①無為而無不為:“無為”是指順其自然,不妄為。“無不為”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為的。
②守之:即守道。之,指道。
③自化:自我化育、自生自長。
④欲:指貪欲。
⑤無名之樸:“無名”指“道”。“樸”形容“道”的真樸。
⑥無欲:一本作“不欲”。
⑦自定:一本作“自正”。
【道德真經註】道常無為 順自然也。而無不為。萬物無不由為,以治以成也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。化而欲作,作欲成也。吾將鎮之無名之樸,不為主也。無名之樸,夫亦將無欲。無欲競也。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定。
【老子河上公章句(為政第三十七)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道以無為為常也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言侯王若能守道,萬物將自化效於己也。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。吾,身也。無明之樸,道德也。萬物已化效於己也。復欲作巧偽者,侯王當身鎮撫以道德也。無名之樸,夫亦將無欲。不欲以靜,言侯王鎮撫以道德,民亦將不欲,故當以清靜導化之也。天下將自定。能如是者,天下將自正定也。
【釋文】道雖然是無為的,但是因為他的無為,反而使他無所不為,例如五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之變遷,四季之調配,沒有一樣不是它的造化,沒有一樣不是從它的懷裡生長出來,所以是無為而無所不為。因此假使一位君主,能夠守住無為的道,萬物自然就歸向於他。但是在萬物歸順之後,難免還有一些惡人使出欺詐的作為。如果為君王的人能善於挽救的話,只要以無為的道理去開導他,人民自然好清好靜而無爭奪。倘若人民好清好靜無爭奪的話,則他們自然歸化於清靜自正了。
【解脫】不要老算計功利、不要老想著目的,無目的、當下自然,便是灑落,這就成個自然豪傑!不須去管理,讓他們自己想出一套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,你只須看看就可以了!一切計議便會生出貪欲渴求,這時須要的不是去壓抑它,而是讓大道顯現,這樣的鎮伏是自然鎮伏,這才有效!無貪無求,就是至福;真正的德從此處立起,這是通於自然大道的,這叫道德,道生之、德蓄之!

原文:道德經
上卷 下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