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節氣(廿四節氣)

中國古代的人民,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,結合日月的運行位置,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,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,這就是二十四節氣(24節氣、廿四節氣)。


依照太陽的旋轉運動從春分點出發,每前進十五度為一個節氣共分為二十四個節氣。

節氣

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在黃道「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」上的位置來劃分的。依照太陽的旋轉運動從春分點出發,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,每前進十五度為一個節氣共分為二十四個節氣,並且以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,將全年平分為廿四等份並給予每個等份起名字。近代考證認為所謂太極即宇宙,兩儀指天地,四象就是四季天象;如長日照的夏季稱太陽,短日照的冬季稱太陰,春是少陽,秋是少陰,而八卦「坤、艮、坎、巽、震、離、兌、乾」再分三爻,自然是指廿四節氣為地球自轉一周年而復始。

二十四節氣和文化

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;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,又稱八位,是區分公轉運動對於地球影響的八個關鍵節點;雨水、驚蟄、清明、穀雨、小滿、芒種、小暑、大暑、處暑、白露、寒露、霜降、小雪、大雪、小寒、大寒等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更細微的氣候變化。

人們為了便於記誦節氣名稱和大概日期,編了一首『二十四節氣歌』:
春雨驚春清穀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; 秋處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每月兩節不變更,最多相差一兩天; 上半年來六廿一,下半年來八廿三。

歌曲誦意︰ 前四句裡,每句含有六個節氣,例如:「春雨」兩字代表立春和雨水;最後兩句說明節氣的大概日期,「六廿一」的六是「六日的前後」;「廿一」是指「二十一日前後」。(這裡日期都是公曆(陽曆/新曆),「廿」讀作「念」,是「二十」的意思)

二十四節氣可分為四類

表示寒來暑往變化:立春、春分;立夏、夏至;立秋、秋分;立冬、冬至。
象徵氣溫變化:小暑、大暑、處暑、小寒、大寒。
反映降水量:雨水、穀雨、白露、寒露、霜降、小雪、 大雪。
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:驚蟄、清明、小滿、芒種。

春夏秋冬季節劃分

1. 天文與氣候季節劃分法:
在天文氣象部門,通常以公曆(陽曆/新曆),3月、4月、5月為春季,6月、7月、8月為夏季,9月、10月、11月為秋季,12月、1月、2月為冬季,並且時常把一月、四月、七月、十月作為冬、春、夏、秋季的代表月份。

2. 古代四季劃分法:
立春(2月4日或5日)作為春季開始,立夏(5月5日或6日)作為夏季開始,立秋(8月7日或8日)作為秋季開始,立冬(11月8日或9日)作為冬季開始。

3. 農曆季節劃分法:
每年農曆(陰曆/舊曆)的1~3月為春季,4~6月為夏季,7~9月為秋季,10~12月為冬季。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,也是春天的頭一天,所以又稱為"春節"。